NielsenNormanGroup的合伙人JakobNielsen和另一个知名的易用性专家RolfMolich,一起在1990年创作了这十条用户界面的设计指南。这篇文章就是教你如何在你的设计中遵循这十条经验法则来提升设计的易用性、效用和合意性。
我们可以应用JakobNielsen和RolfMolich的十条用户界面指南,心怀用户的需求和期待来学习设计。这些启发已经被应用在一些最成功公司的很多产品中,比如苹果、谷歌和Adobe。这些公司的设计团队将这些法则应用到他们的设计过程中,而进一步的证据就体现在这些公司发布并共享的用户界面指南上。
JakobNielsen是大名鼎鼎的网络易用性研究专家,也是NielsenNormanGroup的合伙人。他和另一个知名的易用性专家RolfMolich,一起在1990年创作了这十条用户界面的设计指南。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创作的十条设计指南,和BenShneiderman的“八条黄金法则”在内容上有很大的重叠。这十条设计指南,是在BenShneiderman的“八条黄金法则”出版发表的4年后诞生的,是对Shneiderman观点的重申。
无论何时,设计系统时都要尽量把出现潜在错误的可能降到最小。用户不喜欢被叫住去检测和修复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有时候是超出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的。两种可能预防错误的方式是,消除或者标记出那些可能导致错误的动作。
当用户探索界面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维护任务相关信息,把认知负荷降到最低。人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的短期记忆只能同时有五样东西。由于短期记忆的局限,设计师应该确保用户可以简单地识别信息,但不能从片段话的对话中回想信息。识别某种东西总是比回想更容易,因为识别的过程中包括感知线索,会帮助我们伸入广阔的记忆海洋中,相关的信息会从记忆中浮现。比如我们经常会发现考试中的选择题比简答题更容易,这是因为选择题要求我们去识别答案,而不是在记忆里回想答案。
去除繁杂实现极简。所有不必要的信息都是在挑战用户有限的注意力,可能会影响用户对于有用信息的获取。因此,在显示的页面上我们只放与当前任务相关的必要元素,同时提供清晰的可视化的导航,方便用户找到其他页面的信息。
理想状态下,我们希望用户可以轻松在系统中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无须寻求任何资料的帮助。然而,对于一些类型的帮助,资料文件或许是必要的。当用户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需要保证他们可以很容易找到针对任务的帮助,用合适的方式指导他们一步步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谷歌(Google),这个价值不菲的科技公司巨头,就在他们的设计中反映了这些法则。谷歌的首席设计师JonWiley曾经在2012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