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晨对耀的看法表示认同:“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有过很多次的挑衅事件,比如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这次日本制造的柳条湖事件(即九一八事变),张学良认为和以前一样,这也是普通的挑衅事件,认为不应该过度刺激日本,给他们更多的口实。”另外从现实角度考虑,张学良在1930年中原大战之后成为北平军分会委员长,新增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的地盘,实力达到巅峰。但是,因为处理中原大战的善后事宜,张学良对东北事务的精力被分散;而且中原大战后入关的大批东北军没有回防,1931年张学良为了石友三又再度征调部分东北军精锐入关,导致了东三省兵力的进一步。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日本的侵略,张学良选择了放弃抵抗,保存实力,“因为在张学良看来,打是打不过的。日本当时取得了朝鲜,可以源源不断输送兵力和物资,而南京当时是不会支援张学良的。”王海晨说。另外,当初张学良东北易帜时和南京国民的谈判中有一个条件:东北归顺南京后,所有的外交问题交由南京来解决。这也是促使在九一八之初,张学良要和蒋介石步调保持一致的原因。
“张学良在九一八中的态度和选择,争议太大,很多问题也只是采取的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已。但在讨论和评价的时候,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而不是从现在人的后设视角出发。张学良当时一部分从形势出发,一部分为个人实力考虑,也有一部分是个人的视野局限,种种要素共同促成了‘不抵抗’的结果。但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来,他之后意识到犯了错误,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弥补,要不然也不会有西安事变。”王海晨这样评价道。
张学良晚年时回忆道,“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