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下面我们看看作为一个作者如何去了解这些刊物,我经常收到一些文章,你从这篇文章看就可以清楚地表明他没有看过《中国》。不是一年没看过,应该是十年以上没看过,不是没看过《中国》,是没有看过任何像样的期刊,以至于他对于这些规则完全不懂。实际上在你开始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就要清楚,在哪个地方能发表出来。你不能说我现在有个想法,我慢慢写,写完之后找个学生给我投到哪个刊物去,那个成功的几率基本上是0,也可能不是0,是百分之零点几,就是说他的几率会很低。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写好之后我是想给谁的,而且不仅是那个,还有那个的栏目也要搞清楚,很多是分栏目的,我这篇文章是投给article,是投给“专论”还是“争鸣”这个栏目,还是投给“案例分析”的栏目,还是投给“立法”的栏目,还有一些学校的栏目分到了法律史研究。还有“西部创新研究”这样的专栏,还有“国际法”的专栏等等。就是说要搞清楚这些专栏,我们《中国》有六个专栏,一个叫“本期特稿”,发一篇文章;第二个叫“本期聚焦”,发3篇到5篇文章,有时候发6篇,是讨论进程中的热点话题;第3个是“专论”,发5到7篇文章,用英文说是articles, 是中规中矩的论文;第四个是“立法与司法”,主要是讲立法与司法一些方面的文章;第五个是“争鸣”,是对目前流行的某些观点或者说是已经发表的文章中的某个观点不同意的或者有不同见解的;第六个是“案例评论”的文章。大家从栏目就可以看得出来,它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去阅读了解这些文章,去看一看人家的编辑风格和选题,《中国》每年在第一期的时候登一个上一年度编委会的声明,将第二年重要的选题刊登出来。你看了这样的东西,第一期我赶不上了,那第3期以后可不可以,我觉得可以。不看这些东西误打误撞成功的几率会很低。要了解这些信息,看人家想做什么。
关于文章的基本要求。以前讲过论文的研究与写作。是在这个沙龙上讲过,也在博士生的课堂上讲过。那个主要是讲文章怎么去选题,怎么去研究怎么去写的问题。所以这个基础要求在那个也讲的比较多,那么这里给大家提几点。第一个是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里边,一篇论文它的资料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图书馆新调来的老师上次在我们这个会上就谈过一次我觉得谈得很好。就是说一篇写出来的文章像一棵树,已有的资料就像树的根所吸收到的营养,树干就是你做成的,你做成了之后还要开花结果,这个树的种子又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飞出去让别人所引用。所以我能够观察到一个思想的来龙去脉,时间是有顺序的。而且在今天的大数据上边搜索又可以是全面的。因此资料方面的事要求的很严格。当然这个可能过分的严厉了一些,比如说就去诘问一件事情的话。我考虑问题的方法对不对,毫无疑问当然是对的。就是这个道理你要先去搞清楚这是一个中国问题还是一个世界问题。那么中国的问题你放眼中国的资料,世界问题你放眼世界的资料。如果是一个理论方面还不成熟的问题研究比较少,实践方面很多的话你应当是总结实践经验,发现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判决是怎么判的,它判的不够好。这样才能把研究做的真正像研究。所以我们要有些资料,你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就应当有一些清单,比如说立法上的清单。我们有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文章,说有一个很重要的立法它没有涉及到,还有案例要有清单,理论观点上要有一个清单,比较法上要有一个清单。你先把这个清单给我列着,做这样四个或五个文件夹,放在一个大的文件夹里边,首先这个资料就有四个或五个,然后要有一个创新的清单。你说这个文章我的创新点在什么地方,这个创新的观点在开始的时候就是要有的,只不过是不断地明晰化,是它更鲜明。更有自己特色。这个创新是你在有写作的冲动的时候就应该就有的。比如说我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我有什么对策,我有一个什么方案,这跟人家不同的,当然我自己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啊,当然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