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医|西医 → 文章正文

    解读李克强见中外记者会:喜欢讲故事 唠家常2014-3-20医药学论文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4-03-20 19:45:29

      房地产问题,也是一个宏大的问题。不少关心,以后会采取什么措施,是挺还是压?房价是涨还是跌?

      但是似乎李克强并不这样考虑问题。他更关心的,是底层人的基本住房需求。

      李克强说,“国家城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还居住着上亿人,可以说不具备基本的条件。几百个人一个旱厕,特别是北方,到了冬天有些居民入睡要戴着棉帽、穿着棉衣,这是心头之痛”。

      李克强表示,今年要加大棚户区的力度,至少再470万套以上。

      这是李克强一贯的思。早在主政辽宁时,他就以棚户区闻名。当地有一句民谣“要住房,找克强”。

      在回答有关房地产的问题时,他的话语中没有一个字提到“房价”。

      新京报记者 宋识径 蒋彦鑫

      现场

      总理赞外媒中文流利

      记者摆手“哪里哪里”

      昨日记者会,前几个提问机会,更多被外媒得到。而外媒记者提问,更多地使用了中文。

      实际上,李克强的英文很好。曾报道说,他和夫人在家也常用英语交流。记者会第一个提问的记者用英语提问,李克强边听边记,还不时点头。

      第二个提问的,是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吉密欧。他提问时用的中文。吉密欧来工作已有9年,此前他在上海。

      吉密欧把提问的问题打印在纸上,这是一个关于中国金融风险的问题。为了发音准确,他特意为每一个字都标注了音调。

      吉密欧的中文,得到了李克强的赞赏。李克强说,你的中文说得很流利,也很标准,我听懂了。

      吉密欧也学会了中国人的谦虚。总理称赞他时,他笑着向总理连连摆手:哪里哪里

      之后,李克强又称赞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你的发音就更标准了。英国透社的记者,也获得了肯定。总理说,我确实很你们这些驻华记者,能这么流利地说中文。

      记者会上,外媒记者普遍飙中文,甚至用英语提问被视为“异类”。有分析认为,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中国的了解,也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正在持续增强。

      去年,记者曾经用中文提问,之后又用英文复述一遍。李克强调侃他说,你自己给自己当翻译,应该拿双份工资。

      新京报记者 宋识径 蒋彦鑫

      观点

      “李克强的语言富有实践智慧”

      无论是“我们不能把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还是“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这些句子透露出一种轻松、务实的风气。

      普遍认为,为时近两个小时的记者会,李克强总理的语言务实简洁、接地气。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