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向污染宣战。为何将向治理污染宣战与反贫困作比较?如何看待污染这场战争?战术是什么?何时能取得阶段性胜利?
石磊,工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与政策评估。先后支持、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
对话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
与管理系主任 石磊
采访人:本报记者 黄婷婷
●从民生角度,提出向贫困宣战和向污染宣战具有相似性。这两个宣战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贫困和问题愈发突出、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主要障碍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治理污染同样需要制度创新。既需要强化、形成制度威慑力,又需要凸显市场作用、彰显效率价值。
●由于效果的滞后性,可能会使得当前的各种努力未能及时出来。这就提示我们,对于污染控制不能只关注当前和表面,而应着眼与长远和深层次,齐心协力、不懈。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对于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投资占P比重达到2%~3%才会促使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工作的重要瓶颈。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基础性、公益性、导向性的特点,将财政性资金投向那些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正外部性、基础性、公益性等特征的领域,从而产生示范效应,带动社会资金进入污染治理领域。
为何将向污染宣战与对贫困宣战作比较?
■从民生角度,向贫困宣战和污染宣战具有相似性。
记者:为何将向污染宣战与对贫困宣战作比较?您认为二者的可比性在哪里?从消灭贫穷到治理污染,这是否由发展的阶段所决定?
石磊:向污染宣战和向贫困宣战二者之间是有一定相似性的。首先,两个宣战是在相似背景下提出来的。二者都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就脱贫问题而言,虽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全球第二,但人均国民收入还不算高,区域与城乡之间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目前中国还有近一亿贫困人口。加大力度解决贫困问题,让老百姓享受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生活水平,是工作的根本目的。
过去30余年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仅得益利、人口红利,同样也受益利。但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并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自然资源遭到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严重污染和,资源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广大群众要求解决问题的呼声日益强烈,解决污染问题迫在眉睫。这两个宣战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贫困和问题愈发突出、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主要障碍的大背景下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