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认为,科研论文只是科研的副产品,是用作学术交流的,但现在简单、量化的评价导向使论文偏离了本来的用途,导致了科研的异化,忽略了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和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不仅影响了科研的和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也导致科研的投入产出不够理想。
对策:改变传统论文发表方式
为改变我国论文评审发表周期长、发表量不足、易滋生学术不端等问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3年成立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率先推行“先发表后评审”机制,将科技论文发表时间从半年甚至一年的周期缩短至7天。依托6万多名的专家资源库,由计算机随机遴选专家进行评审,再借助在线登记的32万名科技工作者,进行同行监督,肃正学术风气。该网站成立之初每月仅50篇来稿,目前每天来稿至少150篇。
“网站为科研论文提供新第一时间发布的平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交流,避免了科研经费的浪费。”李志民说,“万余名工作在一线的评审专家为论文的学术质量提供了的评判,后审模式也从根本上杜绝了评审期间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优秀文章的高关注度。”
此外,网站将科研新统一快速发布在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文献计量和同行评审界定一篇真正优秀的论文,打破现有评价机制,让科研工作者将更多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
李志民指出,通过互联网发表论文,既没有传统学术期刊的门槛,也没有通过发表论文进行职称评定的功利,不仅解决了科研人员论文发表难、学术交流渠道窄的问题,也有助于自有知识产权、推动版权更新、促进资源共享和科技。“大量原发的真知灼见将会不断生成,从长远看将促进我国科研水平和论文发表质量的提升。”(记者 梁杰)(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