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农林|自然 → 文章正文

    采光剖璞二十载 点燃青年科技梦!农林学论文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3-10-25 11:24:37

      □本报记者高博

      研究脑血管病治疗取得世界性突破的医生王拥军;研发数控机械追赶世界前沿的工程师单忠德;培养出播种面积扩展最快的玉米种子的赵久然……这些前沿科技领域的探索者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市科技新星。

      市科技新星计划始于1993年,由市科委具体负责实施,20年来已资助1820人,市财政累计投入2.6亿元。在计划支持下,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找到科研方向,点燃了科技梦想,成为冉冉升起有影响力的科技明星。

      今年10月10日,市科技新星工作会成功召开。市相关领导出席会议,科研单位代表和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代表进行了发言,近百家首都地区科研单位和企业代表、300余位历年入选科技新星参加会议。大会上,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做了市科技新星计划实施20年工作报告,全面介绍了科技新星计划的设立背景、发展历程、实施方法、培养机制,总结了实施20年来的工作成效和体会。

      应时而生,一解首都人才之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进入新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全面提速,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为加快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满足首都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993年7月,经市人民批准设立“市科技新星计划”,重点培养和资助35岁以下具有较高素质与创新的青年科技人员。迄今共有21批1820人入选并获得资助。

      作为时代的产物,科技新星计划启动之初就肩负着培养跨世纪青年科技带头人的重任,努力造就一批青年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管理专家。

      “新星计划”启动之初,申报范围限于“市属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计划为入选人员承担科研项目提供启动性研究经费,培养周期为5年。2002年为了更好地适应首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将申报范围扩大至“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企事业单位”,培养周期调整为3年。2010年在以项目为载体的资助方式中留下更多空间用于进行学术交流及人员培养,特别是加强了对企业优秀科技人才的选拔;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实施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入选人员支持方式,实施交叉学科合作研究项目。

      在新星计划推动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入选新星计划10年以上的人员中,获得正高级职称的比例超过88%,博导比例接近60%。新星获得副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为33.1岁,比市科研人员平均水平早2.2年,获得正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为37.1岁,比市科研人员平均水平早4.3年,科技新星计划加速器作用明显。而在培养期内,入选人员表论文3.5万篇,获4356项专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入选人员优秀及其后续研究,共有246个项目获得国家励,304个项目获得过省部级励,其中93人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18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14人获得国家发明。

    [1] [2] [3]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