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就业形势不好,高校就业率还都在95%左右。因为往年都是这个比例,今年到不了,就意味着你这个学校或者专业不行了,还有谁会来报考?不凑数据,无法交待。”叶志明说。
专家认为,虚假就业了就业的真实情况,容易国家政策的制定,并扭曲学生的价值观。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评价体系,强化学校正确引导学生就业的责任,刹住弄虚作假的不良之风。
复旦大学学工部部长华说,应加快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就业评价体系。就业情况和指标挂钩,会助长学校和学生的功利心态。国外高校是在学生就业一年后再进行就业率统计,统计口径非常严格,由人力资源部门或第三方评价机构操刀。更重要的是,统计并非只是单一数据,而是一种客观整体的反映,看重的是就业质量,倒逼学校调整专业和招生制度。
其次,敦促学校引导学生就业。上海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毕小龙说,在上海等东部地区的大学生,签署就业协议非常严格,如果涉及造假,会给真正的择业带来很多麻烦。学校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政策和手续,明确告知其和义务,可以享受哪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优惠政策,而非“”学生参与就业率造假。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主任张红霞、华东理工大学学生事务中心张婷等专家说,学校要做好帮助学生就业的本职工作,拓展就业市场、联系就业岗位、了解市场需求。对于一些就业需求波动性大的专业,可以采取“差年间隔招生”的策略,强化通识教育或学生辅修其他专业,给学生多一些就业选择。同时,学校应该在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让学生拥有真能力和硬本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韩振 俞菀 姚玉洁 凌军辉 卢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