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在微博写道:“#大师归去-沉痛悼念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刚刚接到,发展经济学奠基人、我的张培刚教授于武汉辞世,先生已经99岁高龄,近期因病住院,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刚刚接到通知,依然悲痛莫名,提笔不知所云。”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97岁老人的一天是这么度过的:上午醒来,夫人谭慧为他记录心跳、大小便数值。午饭时他看一下自己喜欢的《参考消息》,中午小睡片刻。大多数时间里,精力不济的发展经济学之父就这么坐在沙发上,沉浸在回忆中。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张培刚的记忆很容易又回到青年时代,准确说,是哈佛求学的时光。那是他得到如今全部名声的起点。
在谭崇台眼里,“土气、质朴”的张培刚当时不知道凭什么赢得了大名鼎鼎的胡适的青睐。出自张培刚对于这段经历的回忆几乎没有,只简略提及,在美国曾经和赵元任、胡适等交往。谭崇台比张培刚小7岁,后来他的妹妹谭慧成为张培刚的妻子。[详细]
1946年,哈佛岁月戛然而止。张培刚和吴于廑、韩德培等同窗好友相约回到武汉大学任教,三人后来有珞珈“哈佛三剑客”之称。1949年,张培刚担任经济学系主任,同时担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总务长,代理院院长。这是中国新旧时代交替的前夜。无数张培刚们学以致用施展经世之才,时代却跟他们开了一个玩笑。[详细]
他阅读了德文、法文、英文参考书200多本,涉及到的经济学家就不下180余人,包括了当时经济学中有关的主要论著。用9个月时间,1945年10月写下了英文稿的《农业与工业化》。答辩时,张培刚只用了一小时。[详细]
1929年,张培刚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在武汉大学的历史上是著名的“四个一”学生:毕业时成绩全院第一;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第一个拿到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第一个中国人获得哈佛大学最高——威尔士论文。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惟一一个获此项的东方人。[详细]
张培刚和韩德培、吴于廑一起,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留学生戏称为哈佛三剑客。1945年,他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问世,这部长达20多万字的论著获得哈佛最高荣誉“大卫·威尔士”(有“小诺贝尔”之称),奠定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