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了,很多只换了个标题,内文一字未动。”至此,袁田华开始细心留意这篇论文的“动向”。
慢慢地,他看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论文与他的论文“长得很像”。
他向记者讲述了其中几篇的情况:一本2007年08期《集团经济研究》上刊登着一篇名为《奥运经济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署名为王某。“可是,文内第一、二、三、四、五、六段中的内容,是从我的论文中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节中,整段复制了2000余字组成的,内容完全一样,一字不漏。”
《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7期上的刊登的一篇名为《浅析后奥运时代的体育产业》的文章,署名为方某。“这篇也是从我的论文第三、四、五、六、七、八、九段,整段复制作为其文章的绝大部分内容。”
《科技与经济》第21期上一篇名为《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的文章,署名是张某。“这篇论文与我的论文中的引文及第二、三、四、五节完全一样,这相当于把我的部分文章组成了他自己撰写的全篇文章。”
……
在惊叹这些所谓的作者“怎么做得出来”的同时,袁田华发现有些网站把署有他名字的文章与署有其他“作者”名字的文章上下放在一起,这让他很不是滋味。
索赔遭拒愤而起诉
把一些抄袭了他论文的作者资料整理出来后,袁田华正式开始了他的“论文”。
在不完全统计的结果中,袁田华发现,抄袭者基本上是从事体育教育或体育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来自国家相关体育单位的,也有外省一些名牌高校的教师”。
“我要,索赔!”袁田华按搜集来的资料联系各个抄袭人,但索赔之对袁田华说来“走得实在太难了”!
其中,浙江省温州大学体育老师方某在发给袁田华的短信中写道:“袁老师:你好!关于抄袭你论文的事,我感到万分的歉意!我能不能电话联系你,真是对不住!”
然而,几次电话聊下来,袁田华并没与方某“谈妥”。在上升到单位交涉的情况后,温州大学纪委反而打电话给江西理工大学纪委“反映”袁田华的行为,并称“有权老师的权益不受”。
“好像是我在方某”,这让袁田华觉得是一场无稽之谈,之后他一直联系曾向他致歉的方某,但至今无人接听电话,被以“冷处理”的方式对待。
袁田华称抄袭者中的卢某、吴某、姜某3人是一家名为“国家体育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此,该中心副院长联某电话给予回复,并表示已看过袁田华寄去的材料,发现文章确实是抄袭,已取消了3人评审资格并全院通报了。但这位联院长又表示:“他们也是被中介公司所骗,没有明确的故意,更没有主观上的故意,也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