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政|管理 → 文章正文

    管理学论文国内管理学研究滞后20年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3-09-02 08:56:36

      学者认为本土管理学理论与企业的快速发展并不相称 国内管理学研究滞后20年

      管理学是时下大学里最受追捧的专业,但“管理热”的背后,掩藏着很多尴尬。

      过去3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一些茁壮成长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但在国际管理学界,很多学者记忆中关于“中国式管理”的学术论文,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换言之,20年来,中国大量企业大步向前,而本土管理学理论发展却进展缓慢。

      中国的管理学研究有哪些瓶颈待破?这两天,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正在举行的“管理学研究方法工作坊”上,被称为管理学界“最牛华人教授”的徐等知名学者直言,国内的管理学有必要“重塑科学”。

      学者发文迁就期刊口味

      比起中国经济学界在国际学术圈的“动静”,管理学界的表现不如人意。经过20多年的研究,至今,“中国式管理的特征还是一个谜。”对此,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里商学院教授、去年刚卸任美国管理学会会长一职的徐,心里有一本“账”。她曾和一位学者研究过20个国际管理学期刊上16年间的论文,共计226篇文章,只有一个概念涉及“中国特征”。国内学者贾良定教授也做过类似研究,他统计了7本国际管理期刊的280篇论文后发现,只有10篇具有高度的中国情境。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国内学者的发文绝大多数都在迎合期刊的口味,一味应用理论,没有任何修改。”徐有一个感觉,在科研考评制度的压力下,中国研究者关注论文的数量远甚于质量,这直接导致中国学界无法产生带有中国企业管理特有现象的创新理论。

      管理学是一门既严谨又带有强烈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而徐认为,很多国内的研究似乎没有找准问题,给人以“不切题”之感。

      “厚黑学”如何翻译是难题

      其实,这类有时也一度让国内管理学研究者感到“委屈”。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守明坦言,中国企业的管理之道时常表现为“中国经验”、“中国特色”。最典型的是,很多企业家热衷的企业管理之道,离不开人脉、关系、资源、乃至“厚黑学”等词汇——如何把这些“中国情境”翻译成国际学术

    [1] [2]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