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开大学任教7年多来,只发表了一篇与南开博士生合作的论文,尽管校方多次督促他尽快将研究整理发表。对此,李盛华认为,出于对学术的尊重,学校不会“摁”着一位学者去发表论文。
作为当事人,李盛华赞成目前将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做法。他说,做博士生多年,研究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接受同行的检验,这样的评价体系是相对的。与许多学校相比,南开大学要求自然科学学科博士生至少有一篇论文发表在SCI或EI的索引源刊物,这样的要求并不高,而且学生可以先毕业,待论文发表之后再行审批学位,具有一定的弹性。
但是,将学位授予与论文发表绑定的规则,在学术界已招致不少反对的声音。南开大学的案例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思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周育民形容,这是用发表论文“”学位。
周育民说,我国学位条例将学位授予权交给了由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这个制度设计,符合大多数国家学位制度的通例。然而,由于教师和研究生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是衡量高校排名的重要依据,那些早作的高校因此排名靠前,其他高校也纷纷仿效。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的权益成了高校追求排名的品。
他认为,将本由专家独享的授予学位,与学术刊物编辑分享,是“学术权威和的旁落”。从理论上说,由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于学生是否达到相应学位的学术水平的评价,具有权威性。但是,实际操作的难度也很大。这个问题不仅中国存在,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
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韩飞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伯克利分校,并无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学生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就成了博士候选人。博士候选人可以自己提交3位教授的名单,组成博士学位论文委员会。博士候选人把学位论文交给博士学位委员会,由他们审阅,3个人都签字就算论文初步通过。之后,要在系里做一次公开的,所有人都可以去听,听众都可以提出问题。若无问题,学生可以把论文和教授的签名给研究生院,最后由研究生院开会确定授予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