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 晔
四月的苏北大地,春媚,生机勃发。4月9日大清早,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专业12级研究生,在校科教兴农办公室主任汤国辉教授的带领下,驱车来到了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梁河镇胜泉村。
村里的美人指葡萄专业合作社热闹非凡,从周边赶来的农民参加正在这里举行的“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大篷车”活动。
“看!是陶教授!”随着一声呼喊,人群中爆出一阵欢呼,几十位农民围住了一位矍铄的学者――南农大园艺学院的陶建敏教授。挤在最前面的是农户于召礼,对他来说,2012年可是个丰收年,亩产葡萄高达5000斤,以前真是想也不敢想的数字,而这一切正是拜陶教授和他的科技团队所赐。
近几年,江浙一带的许多果园,由于陶建敏团队不断推广新品种与避雨大棚栽培新方法,大大减少了病害,每亩葡萄的年产值一般都在万元以上,最高达五六万元,成本一两年就能收回。
对高淳县桠溪镇瑶宕村的葡萄种植户来说,2008年可是个丰收年,亩产五千斤真是想也不敢想的数字。殊不知,就在几年前,瑶宕村四百五十亩土地上的葡萄还是不会结果的。四五年来,种植户周生林可是抓破了脑袋,看着书上写道 “篱架葡萄第二年丰产,第三年高产;棚架葡萄第二年有产,第三年丰产,第四年高产……”他总是皱着眉头,心里在想:这书上写的都是的吗,别说什么丰产高产了,让我们村的葡萄有产怎么都这么难啊!
2008年,陶建敏成为瑶宕村首批科技特派员,他的到来为瑶宕村的葡萄产业带来了希望: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引进了夏黑、美人指和新美人指等葡萄新品种,并建起了全省首个采用避雨连栋大棚模式栽培的有机葡萄园。
周生林还记得,陶建敏来的第一天,天公不作美,大雨滂沱。陶建敏刚到村便自顾自地检查起了周生林的葡萄园,摆弄起枝繁叶茂却毫无收获的葡萄藤。
只见他从布包里拿出一把造型奇特的剪子。一剪子下去,许多枝条便纷纷落地。在一旁的周生林忍不住心疼地“哎呀”了一声。
陶建敏看出了周生林的疑惑,他深入浅出地耐心解释道:“葡萄啊,跟人一样,见不着太阳就长不好。你看这枝蔓、新梢、副梢和叶片,组合起来就叫叶幕结构,好的叶幕结构通风透光,光合能力强,光合产物多,浆果才好长。你它乱长,你看看,叶子都掉了,叶幕下也看不到光影,这葡萄哪能结得出来。”陶建敏随身携带的剪刀剪掉了周生林葡萄园里多余的枝桠,也剪出了一个大丰收。
陶建敏的这把剪刀非同寻常,是他多年研究的心血。这些年来,陶建敏下乡时,经常亲自动手修剪枝叶,但总觉得店里卖的那些剪子笨重硌手,不适合葡萄的整形修剪。实践中,陶建敏悉心听取各地农户们修枝疏叶的困难,又运用多年来的经验和扎实的农业技术,从改良到革新,最终发明了这把与众不同的“葡萄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