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30多所“985工程”院校是一流院校、100多所“211工程”院校是二流院校,那么我工作的南京林业大学只能说是三流院校。与名校相比,作为一所三流农林院校的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招生、人才培养、毕业求职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其命运可以用“悲催”来描述。
先介绍一下学校的基本概况吧。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888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3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南林在全国近1500所高校的综合排名最好成绩是2002年的75名,最近几年呈下滑趋势,目前排名据说已经到了160名。
生源差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做学问动力不足,功利色彩浓。报考的生源中,有本科毕业谈恋爱失败逃避现实的、有在基层工作不如意希望改换门庭的、有害怕走入社会想在学校缓冲3年的,动机五花八门。(2)基础差。学数学的不会多元统计分析,没听说过SPSS、Matlab等常用数据分析;学计算机的不会基于JAVA、.NET平台的编程,不会熟练使用C+语言;英语过6级看不懂遥感、GIS软件使用说明书,不能阅读专业英语文献;学过遥感、GIS课程的竟然没有上机实习过。(3)性别比例失调。近年来,在农林、地质、气象、水利这些艰苦行业中女生的比重大幅度增加,我所在的学院女研究生的比例普遍在60%~70%以上。(4)综合素质欠佳。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低,在尊敬师长、为人处世、组织活动方面能力普遍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差。
其次是培养难。比起名校热门专业,工作艰苦、工资低、文化生活单调的三流农林院校的就业前景自然暗淡许多。动力不足、基础差、就业前景暗淡,严重挫伤了研究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说导师布置任务后,能够自己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最后成文的自导自演的学生是一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顺利完成科研任务的老师编导、自演的学生是二流学生;那么,全靠老师编导,只能在旁边充当记录员、跑龙套角色的三流学生占了农林院校硕士生的大部分。
不愿学、不会学、混文凭成了一种主流文化,打工、兼职、学驾照、考证书占据了研究生的相当一部分时间。这些学生,对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往往采取不请示、不汇报、玩的敷衍塞责的态度。毕业论文,要么是老师画葫芦、学生画瓢的简单复制,要么是剪刀加浆糊的临时,鲜见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所以毕业的时候,大部分只能成为既不懂学科理论也未掌握操作技能的上下两难的科研废品。
最后是就业难。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农林科研为生产力的比例低,企业对农林院校的研究生需求量极小,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招聘岗位目前只对“海龟”、名校博士。为农林院校研究生(特别是女硕士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专业对口不到20%),除从事农林产品销售这些没有任何保障的商业、服务业岗位外,报考不限专业的公务员成为研究生们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