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重于落后区域、萧条区域、膨胀区域、资源型区域、沿海地区、开发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各典型区域的转型发展和转型升级。学界大都从两个方面展开:以产业空间布局、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升级、支柱产业与产业体系重构、产业低碳化转型等产业转型为重点内容的区域经济转型研究,通过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产业合作联盟,引导产业和劳动力有序流动,实现产业有序转移和产业链条延伸,形成产业协作体系,实现由各自为政的行政区经济向资源互通、行业有序、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转型;以主体、平台、创新为重要驱动力的区域经济转型研究,通过摒弃地方、地区行为,改善区域合作软,推进区域市场体系建设,降低要素流动与进入成本,加快区域间科技、教育的交流、合作与创新,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合作平台。具体对不同类型区域而言,应根据其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办法,如作为结构单一型的区域和城市典型代表的东北地区,过去依靠某种资源或单一传统产业支撑发展起来,经过长期过度开发,如今却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的尴尬局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应从保持生产能力、减小生产规模,区别对待低迷的产业、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建立单一结构区域(城市)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包括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新兴产业扶持机制等入手,营造良好的营商,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1)“一带一”研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一带一”主张协同发展,其本质特征是各参与主体之间要素流动,使沿线国家可以分享中国发展经验,提升各参与国的经济活力和整体实力,增进全球经济福利,实现利益均衡,增强它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和能力,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够有助于缓解以往全球化中的失衡问题,有助于世界秩序朝着平衡、、包容的方向发展,进而有助于推动新型全球化。在“一带一”的顶层设计框架下着重探讨体制机制创新,对沿线国家科学分类、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制订研究双边或多边可接纳、互动互补、操作性强的“一带一”建设方案,做细做实间合作,明确国内省份的定位与对接,进一步探讨中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和风险,实现“一带一”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一带一”建设数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地方融入性不强、社会资本参与度不够、企业“走出去”方向不明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一带一”的深入发展。解决问题的出依赖于“一带一”建设由主导多元联动。当前的“一带一”正在向深耕细作的新阶段迈进,亟待新主体、新动力、新模式、新径的创新发展,而多元联动将为推动“一带一”更加深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要在“一带一”通道上加快培育和扶持新的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提升边疆地区城市的行政等级和国际化程度;适当增设国家中心城市;通过城市点的布局协调城市间关系,促进城市群的发育。发挥沿线中心城市的枢纽节点功能和重点经贸园区的平台支撑作用,把“一带一”资源布局配置重心从国家层面下移到城市/园区层面,围绕深耕厚植,精选“一带一”支点城市优先推进,而合适的做法是由沪港联合担当“战略双支点”和“发展双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