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痛苦归痛苦,毕竟已经定好了硕士论文的方向,不能不写啊。于是我就分析陆扬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感到在李锜和中央的关系这方面,我能想到的陆文都想到了,我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还有些地方是读了陆文后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所以确实已经没有什么写作空间了。但是我的文章着力关注的李锜手下的军团构成问题,却是陆扬先生那篇文章不需要关注的一个层面。于是的结果就是,我得再充实后者,而前者当然不能不碰,因为这个事件所反映的李锜和中央的关系必须作为背景有个交代,那我就主要引用陆扬先生那篇文章的研究吧。后来回过头来看,这真的是继韩滉一文后又一段很宝贵的写作经历。
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大家的研究各自的点都很小,彼此对话的机会其实是很小,有些甚至是很有限的,因此当你遇到这样的机会其实是鼓励你学习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大约四五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导师周振鹤先生在出差日本的时候遇到了陆扬先生,就把我的文章请他评阅,那时我已经读博士了。陆扬先生当时又指出了几个我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在这之后我们关于这个话题又进行过几次交流。你会发现,两个人用同一批材料研究同一个问题,但切入的视角不同,看到的面向是不一样的,而且有时候你也会看到对方疏忽的一些盲点,而经过这样的写作,李锜事件本身的面貌却因此越来越清晰和全面了,对研究本身而言,这必然是一个进步啊。
事实上在我此后的研究过程中,比如奉天之难、神策军、河朔藩镇、永王之乱等,你会不断遇到一些高水平的研究者和他们的研究,你会越来越发现这真的不是一件可怨的事情,恰恰相反,是一件很好很好的事情。这些先行研究不是你研究中的障或跨不过的里程碑,它们是一个平台,帮助你得以站在他们的肩上看到一些更远的风景。而从我个人的性格来说,我是比较喜欢有前辈学者带一程的研究方式的,就好比你小时候去的那些公园,我的研究风格是我不会选择大家都会走的那些公园主干道,虽然那里有公园最显豁亮丽的风景,但人很多比较闹,我会选一些小去开辟或领略其他游人不太关注的别致小景。但是,这不是说主干道是无用的,事实上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你才不至于迷或走歪,而且当你领略完曲径通幽处的风景再回到主道上时,整个公园的丘壑走势、景致安排就能了然于胸了,那个时候的你心胸一下子就变得开阔了。因此你说你能不感谢这些前辈学者的优秀研究吗?
回到写作的过程上来,我觉得做研究要做有延展性的课题比较好,比如本科写一个人物或一起事件,硕士写一个藩镇,博士写一群藩镇和一个时代,这样一点点学习,从小到大地驾驭,知识基础、史料文献也会打得更扎实一点。这中间,我很感谢荣新江老师的《归义军研究》这本书,我觉得研究者如果要想写好一个课题,不妨在刚开始时选一个和自己的研究理、对象比较相近的一本优秀作品作为范本来学习。我写镇海军的硕士论文时,在规划布局论文结构的时候就是学荣老师这本著作的。虽然很多人会把这本书当作敦煌学研究的典范,但在藩镇领域,这绝对是我迄今读过的最优秀的藩镇个案研究了,主体结构和细节考证都很精彩。当然,通过之前这些学习研究的经历,我个人也逐渐发现自己的研究特长在史领域,逻辑推理和对细节的是我的长处。我觉得做研究一定要找到和自己性格特质契合的研究数,比如有些研究别人做得是很好,但这种数或这个领域不适合你,你学不来的,那就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一个研究者若能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研究,有时候比你研究做的究竟是什么更重要,因为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