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及科学素养方面,杨立鼓励学生“与众不同”,让学生从0开始向1挑战,发掘学生独创性研究的能力,“在学生决定研究方向之前,我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尊重学生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选择的基础上,杨立重视研究室定期的seminar,每月一次的“头脑风暴”锻炼同学们敢于提问、敢于争执、适时求助、积极探索。生活中我们要低调踏实,做研究也同样,他常对学生说:“做研究时不求轰轰烈烈,要低调踏实,创新往往是在细节中被发现的。研究者要如破案般,用心去发现研究中的‘蛛丝马迹’”。细节体现素质,素质体现,决定高度。在科研过程中,他常告诉学生要勇于失败,不怕失败,这样才能专心做好一件事,但在实践中要及时总结,做好记录,尽可能同样的错误不重复出现。
在杨立的实验室中,所有的课题都由一个研究小组来共同完成,而则由博士+硕士生或本科生组成,研究内容相对但目标一致。通过这样的传帮带,学生之间不仅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关系,课题研究也变得高效、深入。这样的传统也让杨立实验室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生生不息。杨立在实验室最初的十年间,几乎每天晚上11:30以后才离开实验室,还要求自己在不出差的时候每天必须阅读专业书籍、文献或备课,心的投入也在课堂上下收获了广泛好评。
杨立不仅注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增强学生们的体质,课题组在体育中心预订了长期的羽毛球球场供学生锻炼。2017年5月,杨立亲自带领全体课题组参加上海交通大学首届研究生素质导学活动,颇受学生好评。
十五年如一日,杨立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中,正是这样,2007年教育部大学本科评估时,他主讲的“应用电化学”课程评为优秀,综合评分96.22分(72人)。在2017年交大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第48期“教与学讲坛”上做了专题报告“一个平凡大学教师的追求”,获得大量好评,最后的意见反馈表显示听众的整体满意度达100%。他指导的学生中1人获得上海交通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5人次获得国家学金,近三年毕业的学生中有3人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杨立在教好书、育的同时,也一直从事着科研的第一线研究。他说:“三十年,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大踏步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样的时代很快就会过去,我们即将迎来一个没有参考范本、学习榜样的全球规模的大竞争时代。为了成为世界真正的领跑者,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世界通用的新的原理,否则就没有的前途。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创新型‘甚至‘独创型’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已成为我国十分重大的国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