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迟福林:椰风海浪伴我追逐梦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07-23 08:02:31

      1988年,迟福林和海南结缘了。当年的4月13日,七届全国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同意把海南岛建设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此时的迟福林刚从调任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体制办主要负责人不过5个月时间。此后的30年,迟福林与海南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为自己能够投身我国最大经济特区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和价值感到兴奋。”迟福林说。

      “30多年前,中国事业正在寻求更深层次突破时,同志把目光投向了南海上的这座岛屿,他的一句‘海南岛和面积差不多……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的判断,改变了海南岛孤悬海外、封闭落后的宿命。”迟福林认为,海南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30年前的海南,经济相对落后:人均分配水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3%;85%的商品靠内地调进;17%左右的人口尚未温饱。人们的思想观念、政策、体制、社会等方面,离大特区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加上当时的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而且随着全国、实施沿海发展战略步伐大大加快,海南奋起直追的压力可想而知。

      时至今日,迟福林依然清晰地记得海南岛最初的模样:“30年前的海南岛一跃成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份,但全岛最大最好的城市海口,没有红绿灯,没有出租车,没有程控电话,电力还特别紧缺且持续多年,就是个半天便可以走完一遭的边陲小城。”迟福林说。

      迟福林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讨论海南“大”方针、做“特别关税区”研究时,和同事深夜加完班满街找大排档的情景。“1988年,海口满街找不到宵夜,只有泰华宾馆门口才有个大排档。那时候天气很热,条件很艰苦,在办公室里大家穿着大短裤,摇着扇子,满身大汗,探讨着海南的发展大计。经常汗水将稿纸打湿,但是大家仍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迟福林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迟福林一直做研究。从踌躇满志的研究初试者到具有广泛影响的研究专家,一走来,迟福林靠的是严谨的治学态度、睿智的洞察力、踏实求新的研究风格,以及对基层生活的深切体验。

      多年来,迟福林始终如一地聚焦于,他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也承受过压力与困难。一些前瞻性观点,一开始提出并不被人们所接受,也曾引发争议,但他始终客观、专业的学术,其独到的研究和判断为实践结果所证明,并逐步被社会广泛接受。

      “我想,作为一名学者,要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深刻的认知和热爱,持之以恒做学问是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迟福林告诉记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