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究者对经济类发展阶段的划分及主要特征的认识趋于一致,综合他们的研究,我国经济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至90年代初以《经济日报》(1983年创办)为代表的主导阶段,这一时期经济类大力宣传和推广国家关于的各种经济政策,发挥了党和在经济领域的阵地作用 ;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市场化探索阶段,在行业报和省市级大量涌现的同时,产生了以《中国证券报》、《财经时报》等为代表的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特色的新生力量,但由于各种原因,经济类的发展在90年代末一度陷入低迷;2000年以来的新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入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和报业集团的组建,经济类迎来了更强一波的发展浪潮,业界和学界都在不同程度上认为经济类是新一轮报业竞争的焦点。一方面是数量上的急剧膨胀,另一方面出现了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和改版后的《中国经营报》为代表的新型经济类,并凭借报道的专业化、定位的高端化和运作的市场化迅速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李胜,2003;李佩钰,2004;梁金河,2007;邓涛,2007)。
综上所述,除了对发展阶段的划分及特征的看法较为一致外,研究者对经济类80年代在我国复苏发展的原因和基本条件缺乏深入研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深入探讨。此外,建立相对统一的术语系统对于解决目前研究者对我国经济类概念和分类的分歧,推进经济类研究的进展是极有必要的。
纵观研究文献,笔者发现经济类“定位”的研究文献相对丰富和集中,根据研究内容和方向的不同可以将这些文献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对现有经济类定位误区和不足的描述分析,二是对经济类如何定位的理论和实践探讨。
大部分研究者都认同“在激烈的报业竞争格局中,在动荡的市场经济下,定位准确与否已成为能否的关键”这样一种说法,并认为存在缺陷的定位导致了经济类竞争力的下降和行业的同质化现象。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定位的共同特征、定位误区、定位水平论述和评价等三个方面。
饶文靖(2003)提出新型经济类普遍瞄向受过高等教育、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阶层从而导致市场定位高度重叠、读者群窄化、内容艰涩难懂、广告效果不明显。梁金河(2007)从当前正在发展但并不完善的市场出发,认为经济类“以覆盖全国为主、以宏观报道为主、以行业切入为主的子”在实际运作中大多走进了“大而空”和“宏而阔”的死角。娄婧(2010)结合文化、社会、读者个人、职业要求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对《经济日报》等五家代表性经济类的读者定位进行了优劣分析,并表达了其对多家分割数量有限的高端读者群,最后很可能会产生供过于求,读者市场萎缩的后果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