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经济类的概念紧密相连的是它分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办报水平的提高,经济类的种数增加了,并且出现了细分市场,但研究者对其分类却众说纷纭,颇有争议。在参考众多研究者对经济类分类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报道内容、发展阶段、定位、办报主体是研究者进行分类的四个重要依据。徐占焜(1999)根据报道的内容范围和办报主体将经济类分为六类:经济、地方性经济类、经济行业报、企业报、消费和服务类、证券类。陶象卿(1999)从经济类的从属机构出发认为国内经济类主要有商报、经济信息报和金融证券报三大类。姚林(2001)研究发现国内一部分财经报在内容上已经完成了向都市报的转移,并以报道内容为依据将国内经济类分为综合类、金融投资证券类、经贸报、消费服务报、专业经济报。陆小华(2001)基于经济类发展的阶段和定位将我国经济类分为泛经济型财经、证券型财经、经济专业型财经、行业依托型财经和新财经。邱沛篁(邱沛篁,唐小强,2000)等按提供信息的类别将经济类分为综合性的经济报、专业性经济报(产业经济报)和信息类。基于和陆小华同样的出发点,宋建武(2005)将经济类细分为政经类、行业、证券类和财经。
1979年以前,中国大地上能够称得上经济报的总计不过5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经济类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深入研究其发展原因的研究者却非常少。朱志珍(1994)认为所提供的良好经济和新闻氛围、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建设的发展对经济的新要求等是推动我国经济类进入兴旺、繁荣时期的最重要因素。孙玮(2002)指出经济类从综合性中分离出来是中国传媒业的媒介分层使然,但并未将媒介分层理论和具体的经济类产生发展现象结合进行论述。李胜(2003)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经济活动的丰富和规范化及由此产生的读者群是我国经济类产生的基本条件。汪凯(2003)从经济新闻的需求角度、白领对信息以及表达自身身份需求的角度分析以《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等为代表的新型经济类崛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