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琰,陆正飞从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研究股权融资成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股权结构机制、董事会治理机制等单一公司治理机制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治理机制确实能够降低股权融资成本,股权结构机制、管理层薪酬机制和企业控制权竞争机制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确定,而中国特色的控股机制会提高股权融资成本.钱先航以公司治理自查报告为基础,构建公司自主性治理指数,研究公司治理与股权融资陈本之间的关系,经回归分析表明,自主性治理能有效降低股权融资成本.干胜道,卢中伟,韩秀明基于A股市场的现实,使用多年综合付现融资成本的方法,计算出流通A股得付现成本.表明,流通A股得融资成本远远低于同期银行贷款成本,这就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圈钱的财务.刘善敏,林斌,聂毅俊以沪市2004年、2005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投资者关系管理与股权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发现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指数与股权融资成本显著负相关.
于桂琴从我国特定的融资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认为上市公司融资产生的深层次动机关键是我国特定的融资,因为,任何一个企业的融资都必须在一定的融资下.杨艳,陈收同样从特定的内外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研究选取19942007年过再融资的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上市公司,选取融资金额,固定资产比率,宏观经济因素等10个指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得出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权益融资需求,证券市场融资制度的变化是引导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李小平,岳亮,李宝新以我国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19992005年有效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上市公司盈余是否影响了企业融资工具的选择,研究显示盈余显著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工具的选择,具体表现为盈采与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正相关,与留存收益负相关.吴少新、王国红认为我国普遍存在的非正规金融,是信誉机制约束下的重复博弈,长期合作的预期与重复博弈的利益正规金融借贷双方达成契约的先决条件.汪本学、李琪发现获取正规贷款的难易程度影响非正规金融价格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度大的区非正规金融利率就比较高,,向金融机构贷款容易,则非正规金融利率就低.匡桦、李富有、张炜围绕正规金融机构隐性约束构建局部均衡模型,表明正规金融隐性约束存在的情况下,借款人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是从正规金融机构渠道融资从非正规金融机构渠道融资.
岳续华从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这一视角,通过构建模型阐述了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之间的关系,认为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是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动机.屈耀辉,傅元略拟以沪深股市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Orderedprobit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经验分析,一改中国目前广泛流行股权融资偏好的观点,认为中国上市公司既不完全支持也不完全否定优序融资理论以及股权融资偏说法.表现在高成长公司和1997年前的小公司确实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而低成长公司、大公司和1997年后的小公司却遵循优序融资理论.朱文兴,许礼刚选取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30家企业为样本,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衡量指标,考察中小板块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之间的关系,以比较中小板块上市公司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融资效率,分析说明中小板块上市公司要提高其融资效率,必须提升债权融资的比例和降低股权融资的比例.金道政,华采用抽样研究的方法,所选样本为2004年12月31日上市的207家A股上市公司,采用截面回归统计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融资效率分析,发现因为在上市,一些上市公司上市的动机不纯,而一旦融资成功,没有对筹集来的资金合理利用,导致股权融资效率低下.曹晓军,胡达沙,吴杰从股权融资的资金配置效率和筹资效率两个来研究股权融资效率,在总结19931998年各年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发现股市资金的配置方式不符合股市资金使用的预期.导致资金配置效率低,股权融资过程中有一种免费资本,而研究事明股权融资过程中存在寻租成本、 成本、机会成本、信息成本而使得股权融资的成本远远高于债务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