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何聪辉相反,大学地质专业直博生崔一鑫是一位即将科研道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个人就业需要考虑兴趣、专长、薪资、地域等因素,学术岗位在这些方面都可以给予博士生较大的发挥空间,是一种较匹配、较理想的工作选择。
如果说大学生的选择变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什么因素导致了他们这样的倾向?不少高校教师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个人价值选择也变得多元化,社会企业的高薪资、多样的工作模式、灵活的工作也很具有吸引力。
对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柳卸林表示,我们这一代年轻时中国很贫穷,我们要走出山村、要有知识,所以我们都希望成为知识。现在家庭收入高的孩子衣食无忧,他们对于科学道的选择更多是追求。
丁贺表示,自己在选择工作方向时,考虑的因素除了兴趣和性格两方面,还有家庭经济因素。本身家庭条件不是太好,随着父母年龄变大,想更多承担家庭责任,通过职场上的付出,也许短时间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这5年中,我在研究组的不同尝试,包括做学生工作、发或做项目,最终让我觉得工业领域更契合自己,项目更有意思。何聪辉表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选择,有的会考虑自己的兴趣,有的会考虑将来工作的强度,比如做科研时间更灵活一些,还有的会考虑薪酬,比如计算机相关专业,工业领域薪酬会是科研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对此,崔一鑫表示,理科博士中,男生比女生人数还是要多,所以绝对数量上男生肯定占优势。就个体选择学术工作的概率来讲,我认为男女生差别不大,也没有性别门槛。至于之后在学术上的发展顺利与否,取决于个人的投入或者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分配权衡,女性科研者在家庭中的投入可能要相对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