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医|西医 → 文章正文

    风险管理五大失败案例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7-05-16 08:32:47

      另外,三鹿集团对贴牌生产的合作企业不严,产品质量风险巨大。贴牌生产,能迅速带来规模的扩张,可也给三鹿产品质量控制带来了风险。至少在个别贴牌企业的管理上,三鹿的管理并不严格。

      2007年底,三鹿已经先后接到农村偏远地区反映,称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婴儿出现尿液中有颗粒现象。到2008年6月中旬,又收到婴幼儿患肾结石去医院治疗的信息。于是三鹿于7月24日将16个样品委托出入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进行检测,并在8月1日得到了令人胆寒的结果。

      与此同时,三鹿并没有对奶粉问题进行公开,而其原奶事业部、销售部、传媒部各自分工,试图通过奶源检查、产品调换、加大品牌广告投放和宣传软文,将“三鹿”、“肾结石”的关联于无形。

      2008年7月29日,三鹿集团向各地代理商发送了《婴幼儿尿结晶和肾结石问题的解释》,要求各终端以天气过热、饮水过多、脂肪摄取过多、蛋白质过量等理由安抚消费者。

      而对于经销商,三鹿集团也同样采取了糊弄的手法,对经销商隐瞒事实造成不可的局面。从2008年7月10日到8月底的几收过程中,三鹿集团从未向经销商公开产品质量问题,而是以更换包装和新标识进行促销为理由,导致经销商响应者寥寥。正是召回的迟缓与隐瞒耽搁了大量时间。大规模调货引起了部分经销商对产品质量的极大怀疑,可销售代表拍着胸脯说,质量绝对没有问题。在2008年8月18日,一份标注为“重要、精确、紧急”传达给经销商的《通知》中,三鹿严令各地终端货架与仓库在8月23日前将产品调换完毕,但仍未说明换货原因。调货效果依然不佳,毒奶粉仍在流通。

      而三鹿集团的外资股东恒天然在2008年8月2日得知情况后,要求三鹿在最短时间内召回市场上销售的受污染奶粉,并立即向中国有关部门报告。三鹿以秘密方式缓慢从市场上换货的方式引起了恒天然的极大不满。恒天然将此事总理海伦·克拉克,克拉克于9月8日绕过省直接将消息通知中国中央。

      另外,三鹿集团缺乏足够的协调应对危机的能力。在危机发生后,面对的质疑和的一再,仍不将真实情况公布,引发了的继续深挖和后消费者对其不可恢复的消费信心。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出盈利预警,称公司为减低西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亿港元。至10月17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亿港元。换言之,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亿港元。

      事件发生后,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辞去董事职务,证监会和交易所对中信泰富进行调查,范鸿龄离任港交所董事、证监会收购及合并委员会、收购上诉委员会和提名委员、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直至调查终止,中信集团高层人士对中信泰富在外汇衍生品交易中巨亏逾105亿港元极为不满,认为荣智健应对监管疏忽承担责任,对中信泰富董事会讲可能进行大改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