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之窗
近日,西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范艳华、裴炎研究团队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IF=9.4)发表了题为“RegulatorycascadeandbiologicalactivityofBeauveriabassianaoosporeinthatlimitsbacterialgrowthafterhostdeath”的研究论文,范艳华为该文通讯作者。
该研究发现,在球孢白僵菌致死宿主后,死亡虫体上细菌大量繁殖与杀虫真菌争夺营养,影响真菌的繁殖扩散。球孢白僵菌则通过合成一个红色次生代谢物卵孢素,抑制死亡虫体上细菌的大量增殖,保障真菌最大可能的获得营养物质,完成菌丝生长及产孢。在此过程中,一个调控蛋白BbSmr1负调控卵孢素合成基因簇中转录因子OpS3的表达,OpS3又调控了卵孢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研究认为,昆虫病原真菌是控制自然界昆虫种群数量的主要因子,有着广泛的宿主,可侵染多种农业害虫及城市卫生昆虫,已被开发成真菌杀虫剂。在致病宿主过程中,昆虫病原真菌以孢子起始其侵染,致死宿主后又产生新的孢子开始下一轮侵染。因此,真菌在死亡虫体上的产孢及扩散对于真菌杀虫剂的持续防治力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鲜有关于昆虫病原真菌如何在死亡虫体上生长、产孢及与其它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报道。
该研究意义在于:完善了对昆虫病原真菌侵染致病过程的认识。卵孢素在几十年前即被发现,但一直不清楚其生物学意义。由于具有杀虫效果,长期以来被认为与真菌毒力相关。但该研究显示,球孢白僵菌在致死宿主之前,并不合成卵孢素,仅在致死宿主后合成卵孢素。因此,卵孢素合成的生物学意义并不在于致死宿主,而是为了抑制死亡虫体上的细菌增殖,保障球孢白僵菌在虫体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通讯员:刘汭雪郑劲松)
中国高校之窗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