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从孤岛到平原:网络时代的价值共同体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6-04-28 14:30:48

      在网络兴起前,读书会等公共活动只能在同城进行,依靠个人的社交关系辐散;而学院的和沙龙更是集中在小圈子闭门造车,“每个孤岛的影响力有限,多元性差”,白泽说。而北斗这样的共同体,创造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生命体验的同龄人的交集。他们一起读《》、《喧哗与骚动》,讨论希腊、罗马的大学制度,品鉴古典音乐,提出对经济政策的设想……“虽然没有传统读书会读得精,但每个人知识的互补性使得这个共同体所涉猎的学科领域和文化范围非常广,对于20岁上下的青年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大门。”

      比起学院中形塑“学术共同体”的读书会,北斗的焦点更多的在公共层面,关于他们,更恰切的界定也许是“价值共同体”。在、多元的讨论氛围中,它孕育了一种青年思考的气候。在白泽看来,“中国教育缺乏人文,青年普遍难以通过大众和教育体系获取思考的能力”,在SNS时代,“青年不再等待权威或学界自上而下的启蒙,而是完成启蒙”。

      “一开始就是个大杂烩,、派、无主义者都有,后来逐渐倾向主义。”北斗的另一位元老孟德(化名)说。而戈夫却认为,比起立场,对身份认同的形塑也许是更重要的功能“北斗人”就具有同一种气质。这群人的特点,在戈夫看来,也是他们的弱点,“我们都有些精英主义,不接地气”,这也使得北斗越来越圈子化,最终随着这群人的毕业而了没落。

      谈及北斗的没落,创始人白泽却并未感到遗憾,他认为所谓的“没落”事实上是一种。除了收获了青春不可磨灭的记忆外,北斗曾经凝聚的那一批互相磨砺、共同成长的青年,今天被输送到重要话语的媒介上,重要和学院都有他们的身影,也携带着那些年思考、相互留下的“痕迹”。而这些“痕迹”,也会通过别的方式传递下去。

      北斗的号在今天,仍然时有更新。义务运营号的自航说,“前辈交给我的,我不愿意放弃。”号大部分时候用来发布一些“自己人”写的文章,上一篇更新在3月17日。在后台留言,便会自动弹出一篇《追星者》,配着醒目的摘要文字:“《北斗》即使死了,主义的还在”。

      “偶尔还是可以用来‘发声’的。”自航说。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推荐:

    上一页  [1] [2] [3]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