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小贵偶然发现,由于YY基于语音的特质,有很多盲人会使用这个平台。于是,读书会制作了几期关于盲人的节目,请盲人来讲他们的世界,让更多的人听到那“盲杖触及地面反弹回来的天然低位的、被矮化的声音”,这几期节目将在近期。夏小贵甚至还学习了盲文,筹划着把文本译作盲人看得懂的语言。
核心组织者策划选题,请,在人人网、豆瓣、微博和后来的微信公号上发布预告,列书单,过后公布录音。这一切没有任何经费支撑,仅仅靠几位核心义务进行。时至今日,他们从未谋面,却赋予对方巨大的信任和支持。支撑着他们的,只有理想。
理想是什么?夏小贵说,“社会意识,要让人们知道,一个无剥削和的社会的存在,是可能的。”
让夏小贵感到欣慰的是,几年来的辛苦并没白费,读书会催生出了一些其他线上、线下的平台和读书会。成都灯光读书会便是受读书会而建立,组织者星(化名)是读书会的核心。他们在成都的茶楼里读费孝通、冯友兰以及吕途的《新工人》。中除了大学生、城市白领,还有快递员在成都的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会通过QQ群找到并加入他们。甚至,核心还会在网络上帮助参与读书会的年轻农民销售地里卖不掉的水果蔬菜。
夏小贵和她的伙伴们仍然努力在把读书会恢复到2013年被黑客前的鼎盛时期。与此同时,理想也像接力棒一样向不同的方向和人群传递着。
“一颗种子,有可能死掉,但也是有可能发芽生长的,你说对吗?”星问。
不再等待自上而下的教育,青年开始寻求启蒙
“北极星象征着方向,而北斗不代表方向,却是方向的参照物它帮人找到方向。”北斗的发起人白泽(化名)说。
今天,YY直播平台上北斗读书会所在的频道,已经沉寂了。北斗最活跃的几年,刚好是从人人网(那时叫“校内网”)兴起以来,SNS所提供的自下而上的表达空间最兴盛的几年。
北斗的创始人白泽回忆,2008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件,影响了85后一代正在读大学的一批年轻人思想的变化。正在读大学的白泽开始针对一些公共事件在人人网上写文章,其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他发现关注公共事件的同龄人非常多,便想要组建一个平台,把大家聚集起来。“年轻人急需找到自己的方向,而每个人的方向都不一样,北斗愿意扮演一个方向的参照物。”
戈夫(化名)回忆起自己加入北斗的年月,他那时正在大学读书,东北离国内思想的前沿阵地太遥远,他迫切地想要知道“关内”的读书人都在做什么,而北斗就承载了这样的跨越地域的凝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