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让的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了。走进乡村、深入牧区,农牧民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着记者:“‘十个全覆盖’工程好 啊,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办了好事。”话中的两个“好”字,蕴含着农村牧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嘎查村一改过去残墙破房、脏乱泥泞的景象,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公共 服务显著提升,面貌焕然一新,一大批产业化项目落地实施,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明显加快。[详细]
自治区,祖国的正北方。茫茫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伴着酒酣歌美舞翩跹的豪情,经历了社会的发展变迁,了民族的融合进步,也印下了鲜红的抗日足迹。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回望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我们梳理出了这篇热土上的那些红色印记,向抗战官兵和抗战英烈致敬![详细]
西辽河两岸土质肥沃、水草肥美,蒙古族率先开发建设了这一地区。在清初,清廷严禁汉民进入蒙地,违者处以死刑。从光绪十年(1830)年开始,汉民有少量涌入。到初年,东北军阀看重这里的资源,极力想占有这片土地;蒙古王公为了满足挥霍的生活,疯狂卖地。[详细]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使承平宁地区尽快发展成较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扩大冀东战略回旋区,冀东区党分委和军分区曾几次派主力部队北越长城,深入到伪满洲国的热河境内活动。1938年下半年,在八军宋(时轮)邓(华)支队挺进冀东、冀东党组织发动农民以后,逐步开辟了冀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9月,冀东2支队3总队大队周等人根据冀东区委,组建了北(至古北口铁以北)工作组,李青山任组长,深入承(德)平(泉)宁(城)地区活动。[详细]
自治区北与蒙古、俄罗斯等国家接壤,有着很长的边境线。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安定团结,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的正确领导,尤其得益于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正确的政策。党对的民族政策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有着和其他民族政策的共性基础,更有着独特的特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