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宋子文对和作为阵营主体部分的蒋介石,可以说是“从一而终”。比如1931年,蒋介石宣布下野,宋子文也宣布下野;1949年,蒋介石宣布下台,宋子文也宣布辞去广东省职位。尽管宋子文和蒋介石在具体政策、价值取向、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差别、分歧有时甚至矛盾冲突非常大,他内心也知道蒋介石并非最理想的者,但宋认同蒋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
再次,宋子文对经济、社会、制度的了解在他那个时代是比较多的,宋在留美回国后,无论身处不同的阶段和身份他都希望将制度引入中国。不过他并非简单照搬,而是考虑将制度与的建设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体制相结合。
最后,宋子文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相当关注,他比较务实,倾向也不像营垒中的“派”那样强烈。宋子文能比较客观地看待之外的其他力量和代表人物,比如说他能比较客观看待、看待和,和他们也有过较好交往。没有这样的基础,宋子文不可能在西安事变中发挥很好作用。西安事变解决后,宋子文也感到对不起张学良,对蒋介石等人没能诺言也非常不满,对张学良本人及其亲属则千方百计予以关照。
学者需要尊重历史
记者:以往都是将宋子文作为官僚资本的代言人,您如何看待宋子文与官僚资本的关系?
吴景平:国民时期的国家资本、官僚资本的发展演变可分为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宋子文与国家资本、官僚资本的关系不同。
在国家资本、官僚资本的形成初期,宋子文与其关系密切,从1928年到1933年,宋子文身为副院长、财政部长和第一任央行总裁,为的国家资本、官僚资本打下了制度基础。宋子文显然很注意制度建设,他对当时的银行制度、货币制度、财政制度建设,对关税、盐税和统税制度的都起了很大作用。
我们今天来看这些制度,至少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思想素材,对我们今天的国企和金融、外汇市场建设等都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看到,旧中国国家资本、官僚资本急剧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在曲折、反复地往现代化方向行进,中国同时也在被动应对国际化的挑战。
从1933年宋子文先后辞去央行总裁、副院长、财政部部长职务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家资本、官僚资本得到了极大加强,但是宋子文与国家资本、官僚资本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宋子文虽然以董事长的身份直接掌控了中国银行的经营管理,但他实际已退出的决策核心,而集副院长、财政部长和央行总裁于一身的孔祥熙职掌着财经。
宋子文再次与国家资本、官僚资本有直接关联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以长身份复出,并通过担任中央银行总裁的贝祖诒对战后国家资本、官僚资本的运作机制发挥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