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此时的自己:写在归国一个月之时
走在美国的校园,我常常感叹青春的流逝,而自己要整天待在实验室,为了一个博士学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为了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我羡慕留学生的生活,因为在这个美好的年纪可以在一个自然这么美好、学术氛围如此浓烈、内心如此安静的地方完成自己的学业。出去之后,听过几个教授的,同其他的一些访问学者也有过交流,与美国中国的学生也打过交道,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知道和别人的差距有多大。欠缺的知识如何弥补,不同级别不用国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科研与生活习惯的培养都是我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出发点。美国老板的言传身教也让我受益匪浅。
研究生的无奈
大部分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导。学生是一类没有社会经验的人,学生不成熟、没定力、人生目标不明确、容易主观看待问题。学校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着学生,让他们有些“一尘不染”,让他们觉得这个社会很安全,觉得很容易。在没接触就业市场和科研之前,他们仅限于听说就业和科研的压力。而研究生学习中科研生活的到来,以及毕业后直接面临就业都有些来的急迫。学生往往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便身陷其中,就像被电晕了一样的。
绝大多数研究生是可造之材
我最开始是帮别人带研究生,由于开展博士后项目需要人手的关系从别的导师手里要了2名研二学生过来开始带。这两名学生一个是本校考上的,学的是地质工程,一个是从湖南的普通大学考过来的,谈不上优秀生源。 与电子测量仪器有关的东西基本没有学过。 只能从头开始,从认电阻、电容到认芯片认电开始弄。 一年多时间下来,不仅按时毕业,而且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完成了我安排的科研任务。现在一人是中石油做地震勘探仪器的技术,一人是自主创业做机械手的老板。现在回头看,我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制定了赏罚分明的制度,对他们因材施教。他们尽管研究基础不好也做得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