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经济学论文发表的国际化:我们在哪里2014-9-14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4-09-14 10:18:38
    机构排名亚洲前25,总计发表了128篇论文,而只有三家挤身25强,发表论文总数为78篇,且绝大部分研究机构只发表了1篇论文。从世界标准来看,经济学研究水平还有很长的要走,即使大学也没有进入前100强。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551篇)仅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就发表了113篇,如果以60篇(78位)作为世界一流经济学研究机构的门槛值,北大和仍需加倍努力。三、几点思考1. 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是一流经济学研究机构在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笔者,不出三年,衡量国内第一阵营的标准将弱化国内期刊,强化国际期刊的发表,这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在今年长江学者的评选中已经给出了强烈的信号,经济学科最终入选者在国际一流期刊上都有很好的发表记录,包括最顶尖的《计量经济学》,学术水准比往年有了质的飞跃。有远见的学术机构,如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在4年前就开始实质性的推动师资和研究的国际化,未来的3-5年将逐步进入收获期。相比而言,、复旦、南开和武大四大传统研究重镇在研究的国际化方面乏善可陈,但其校友网络遍布知名经济学研究机构,如能迎头奋进,发展潜力不容小觑,否则会有出局的风险。南京大学近十年来是“本土化”发展成功的典范,但在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如若不能重新调整发展战略、加快师资和研究的国际化进程,有可能在下一轮的竞争中提前出局。2.中国元素、主流分析工具与国际同行的关注是成功实现研究国际化的必要构件。纵观学者在国际一流期刊上的发表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基础研究和中国问题研究。基础研究可以是算法的改进,也可以是提高了研究方法或结论的可靠性和稳健性,主要集中在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和资产定价等领域。不过,大多数研究、或者说真正引起国际经济学界关注的还是中国问题的研究。但成功的中国问题研究需要同时具备前面提到的三个构件:首先是中国问题;其次要在主流的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最后是问题本身和研究结论对国际同行要有一定的吸引力。钱颖一(1994)在预算软约束的分析框架下,分析了传统计划体制形成短缺的原因和结果,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后获得了较大影响。仔细分析,他巧妙的把这三者结合在了一起。应该说,分析工具方面我们和国际同行的差距越来越小,中国问题也可以找出一大堆,为什么这样的文章难以被匿名审稿人接受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提出吸引国际同行关注的中国化问题,如何找到有趣的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这就需要学者静下心,细细观察社会现象,并对其加以提炼与总结。同时,我们还具有特别的“优势”:50岁左右的学者经历了两种体制间的转变,对中国问题有着敏锐和深刻的观察;而年轻一代的学者对主流分析工具驾轻就熟,如何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3.大批量引进海外学者是迅速提高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大学具有身份组织的典型特征:如员有人门门槛、教授制校和同群效应。其中,研究人员的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内其他人员的研究水平。和高水平教授合作,可以更快地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也更容易发表高水平的学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