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论文成文犹如加调料呢?大家都知道,美食追求的是色、香、味,而在成就美食的过程中调料的作用往往功不可没。调料种类繁多,包括咸味调料、甜味调料、酸味调料、辣味调料和鲜味调料等。选择合适的调料,那可是大厨的学问。经济学论文要求的是视角独特,论证透彻。很多经济学论文写作者选题做得不错,构架也做得很好,但就是论文整体上看起来“瘦骨嶙峋”、“面无血色”、“病病歪歪”,问题就在于作者在如何“加调料”上没有过关。经济学论文不能仅仅是数学公式的堆砌,也不能仅仅是给出一个问题的答案,经济学论文需要注重自身的可读性。经济学的研究方向甚多,专门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学者可能不懂宏观经济学的数学公式,专门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学者可能不懂微观经济学的数学公式,经济学期刊的主编也不是万事通,在作者文字写得不清晰且文字论证不透彻的情况下,论文的初审就很有可能通过不了,国外叫“”。所以,作者在论文成文的过程中一样学会“加调料”,让自己的论文看起来“有血有肉”,读起来“有滋有味”,即使不能像精致的散文那样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回味无穷”,但至少也要让人读起来通畅顺溜而不至于要靠猜测作者的意思才能磕磕绊绊地读下来。
为什么论文修改犹如补漏子呢?一条船在出海以前,一定要仔细检查,船上一个很小的漏子就有可能会在茫茫大海中酿成重大祸端、使船员葬身鱼腹。一个火箭在发射以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各个部件,哪怕是某一个部件上的一个很小的漏子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发射失败、造成前功尽弃。中国人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写经济学论文也是这个道理。从第一个角度来看,作者写完了论文之后,还要不断进行修改,让“漏子”尽可能少。如果编辑在初审的时候,发现你的论文有比较大的“漏子”,那么他很可能会直接拒掉你的论文。即使侥幸通过了编辑初审这一关,匿名审稿人在发现你的论文有比较大的“漏子”以后,也会出具对你的论文非常不利的审稿报告。从第二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真正会改论文的高手才是真正会写论文的高手,因为不管是在国内重要期刊还是在国际重要期刊,真正不需要修改直接就能发表的论文实在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论文都需要经过一轮或者一轮以上的修改,修改论文是发表论文的必修课。会修改论文是写作论文必须做好的最后一关,这一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球到底能不能踢进球门”。
虽然我把“五步”分成了相互的五个步骤来写,但很显然“五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我在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已改名为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跟随林毅夫教授做博士后的时候,曾多次向林老师请教如何写作英文经济学论文,林老师回答的大概意思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