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论文成为最大“通行证”,挂钩各种名利催生代写产业链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论文代写为何这般红火,当然是其背后有巨大的需求市场。
据了解,诸多大学都给本科生、研究生论文定指标、定数量,学金评比、保研、获得学位都与论文数量挂钩;教师、医生、、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等评职称、涨工资也必须在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一项针对高校、科研单位904位学者的调查显示,有95.7%的单位,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职称评审或者业绩考核的条件;有88.5%的单位,将论文期刊的级别作为职称评定或业绩考核的条件。
河南某艺术学院的徐老师,教学一年有余,按教学满3年即可参加评审。“我们同事都在积极地发表论文,因为参加评审时论文可以加分,发表得越多,加分越多,然后按照分数的高低进行评审。”徐老师表示,“其实,我觉得这种评审制度只重论文数量,不重质量,非常不合理。”
不仅是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医疗界论文也是与各种职称和福利挂钩的。郑州某医院的罗女士,取得护师资格已近一年。“按护师满3年即可报考主管护师,但必须发表3至4篇论文,这是硬性条件,不文就不能报考主管护师。我有同事已经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几篇论文,而我还没有着手准备,压力很大啊,都不知道写什么。”罗女士感叹道。
此外,近期也有报道称,湖南某高校一名工作了11年的教师,因没有发表论文而被转到图书馆工作,校方称,无学术论文发表是“硬伤”,其表现也没有特别突出;而武汉部分高校将研究生学金评定与学生发表论文挂钩,为此,众多学生不惜重金买版面文,一个22人的班级,就有17人花钱文
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约1180万人有发表论文的需求,其中包括100万高校学者、100万在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0多万科研人员以及超过500万的工程技术人员,论文发表数量,成了评职称、学金评比、保研、获取学位等攸关前途的核心指标,不少学生、教师等科研人员只得选择“捷径”,进而催生了论文代写、代发产业链。
畸形产业链的最终者还是社会。近年来,学术界造假事件不断,抄袭教授、造假学者层出不穷。理工大学教授许小可就在其博文中指出:去年,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16.47万篇,科技论文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但中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与世界平均10.69的数字还有不小差距。甚至78%的科技论文引用率为零。“随意抄袭,原创性不足等原因,是中国论文界遇冷的主要原因,这直接损害了我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