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人才评价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唯“个人论”和唯“结果论”的倾向。
“目前评价体系一般都是重视第一作者或是牵头人,而那些做了大量工作的参与者却享受不了同样的评价。”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教授说。
其实,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特别是重大领域的研究,更需要团队合作,光靠一个人甚至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很难做出创新。“医学领域非常重视团队合作,研究的创新、转换更多是在团队合作中形成的,而不是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的,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越来越多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研究,都来自不同领域的交叉合作甚至国内外的合作。”王松灵谈到,评价唯“个人论”会影响团队利益,对一些协同创新、合作研究的参与者不太公平,如果在鼓励合作共赢方面的导向做不好,高水平的研究肯定会受到掣肘。
专家,在评价体系中,应当鼓励合作和共赢,“专业领域的研究,付出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团队,甚至依赖于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合作,只有鼓励合作和共赢,给参与者一定的评价指标,才可能产生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
同时,在人才评价中也存在唯“结果论”倾向,即只对成功者予以肯定。但科研不同于普通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风险性强,付出和收获常常不成正比。“如果10个科研项目有45项取得,成功率已经常高了,12个项目成功,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就算项目没成功也不算稀奇。”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科学家刘科结合自身的经历谈到,“科学探索很多时候都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应该允许有价值的失败,通败可以得出结论此不通,这对科学探索来说常宝贵的经验和,许多科学家都是在前人失败的基础上才成功的。”
如果唯“结果论”盛行,就可能导致一些科研工作者为片面追求成功率,“跟风克隆”,不愿意做原始创新,从而导致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被,这实际上并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刘科,在人才评价中,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类人才的评价中,对那些默默无闻的“探者”应给予一定的肯定,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更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