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到位?王教授给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社会生育弹性,另一个是妇女总和生育率。在我国推行计划生育前,国家、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都推行过计划生育,有效地降低了人口数量。但是不久后,他们陆续发现生育水平持续低迷导致人口结构出现偏差,开始重新调整生育政策,鼓励生育。但是至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重新拉高生育水平。
“为什么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会让社会人口的生育弹性变小呢?这和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很大关系,一旦大家形成了少生的观念后,就很难再扭转回来。”王教授说。
实际生育率低于生育意愿
国内从30年前开始,也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3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功,是世界上控制人口最成功的国家,但是长期推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也使大家的生育观念发生很大改变。在江浙沪三地的大型调查中,王教授发现,我省的70后、80后和90后的生育意愿呈现下降趋势,年龄越轻生育意愿越弱。而且在常态情况下,实际的生育率一般还会低于生育意愿的调查结果。
“国内不少人担心,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会不会导致一个生育高峰?其实从我们人口学家看来,预期中的生育高峰并不一定会出现,如果出现婴儿增多的现象并不,短期之内是一种生育补偿现象,社会生育很快会纳入正常轨道,同时也说明,目前我国的生育弹性还没有完全失去。”王教授说。
而从妇女总和生育率来说,有研究表明,只有当人类社会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孩子的个数达到2.12个,社会人口的更替才正常。王教授认为,中国人口要实现一个长期均衡发展,人口政策必须在社会生育弹性完全失去之前,尽早调整到位,最起码要实现每对夫妇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晚婚晚育
对人口自然结构影响不可忽视
当然,30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带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的,最明显的就是生儿育女区别逐渐被淡化,养儿防老、传接代的观点也在发生变化。
“一个家庭只能生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大多数家庭都无法选择孩子的性别,所以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有了孩子都很开心。”王教授说。
30年来,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独生子女的庞大群体,随着独生子女陆续参加工作,也开始反哺父母辈,女儿也能养老的观念逐渐得到接受,所以对于儿女性别也逐渐淡化。
目前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晚婚晚育,这样的现象会使得两代人之间的更替时间逐渐拉长。王教授说,比如以前多20岁左右生育,100年内就会产生五代人,人口的更替也比较快,如果当每一代人都推后5年生育的话,100年内就只产生四代人,如果每代人再往后推5年,100年内就只能产生三代人了。晚婚晚育对人口自然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
“当然现在医学技术发展了,晚育的风险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难以控制了,而且社会压力增大,使得晚婚晚育很常见,我们不反对晚婚晚育,也不反对年轻人早一点生育。”王教授说。(以上内容来自2013年11月21日今日早报,编辑 董玲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