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的初衷充满痛感,他的追求带着血痕,怀着一种强烈的心理,为贫穷农民求翻身,为劳苦大众谋利益,他成了旧社会史的彻底者。
刘庄,坐落于一个历史的地带。知中原而知天下,这片土地成了一块当代“试验田”。1958年,毛到与刘庄相邻的七里营视察,提出著名口号“人民好”;1957年,周总理希望刘庄给全国树立榜样;1981年开始,又持续关注刘庄进程,逐年汇报逐年批示只有一千多口人的刘庄,成了中国农村发展大棋盘上一枚具有代表性的棋子,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密集地莅临刘庄,170多个国家的和专家频繁地访问刘庄,全国参观者涌向刘庄,国内外报道刘庄
为什么是刘庄?因为有史来贺。他为始知,就是一个农民带头人,他一辈子珍重这个身份,一辈子这份价值。为了探求一条依靠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之,他充任了一个义无反顾的先行者、开拓者、负者、集大成者。他一眼看到底:“如果农民一直过不上幸福生活,那就是咱没本事!”
他所说的农民,是每个,是全部,一个都不能少。在人民当家的新社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不愿看到悬殊,两极分化,谁伤了贫困百姓就伤了他,谁冷了困难群众就冷了他。他已形成一种本能怜贫惜弱。
在他家里,嫁到七里营的大姐家富裕,嫁到毛滩的三姐家贫穷,大姐对三姐有些不屑,他走亲戚就常去毛滩,极少去七里营。
出国考察,看到了美国医药企业的气派,看到了日本中小企业的精良,但最触动他的,是摩天大楼下的贫民区,是霓虹灯背后的不均。
后,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当时他正年富力强,两个儿子世领、世会也有才干,爷儿仨如拉出去单干,人脉本事足以轻松致富,甚至有人预言会成为雄踞中原的富翁他却说:“个人富了,大多数人还穷,吃饭不香,躺在床上也睡不好觉呀。集体搞好了,群众富了,个人也就富在其中了。”
他多年养成习惯,每夜入睡前,都要对全村300多户“过电影”。刘庄村民说:“在咱村,是集体致富,不漏一家。全村谁家日子不能过了,老史都过去拉一把。特别是对困难户,格外看得重,恐怕他们过不好。”
他最牵挂的是病人、老人、孤儿寡母、残疾人,连到刘庄上班的外地合同工都感叹:“这些可怜人,平时谁理?撵在人家后头说话人家都不想听呢,他们在刘庄有福了。”
2009年4月3日,时任中央局常委、中央处、国家副习视察刘庄,握着现任村党委史世领的手说:“你父亲的名字,我很熟悉,他的事迹我也很熟悉。一个50年代的老典型,不断地与时俱进,使我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要研究怎么做到的与时俱进。老支书的楷模作用,这次来看一看,我也是慕名已久,了却心愿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