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经济学论文于光远:斯人已逝 其志光远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3-10-16 15:29:24

      于光远家人在他书房设置了灵堂。陆续有经济学界人士和朋友前来吊唁,送来花圈和花篮。一张于光远95岁时的照片挂在书房的白墙上,旁边两米多高的书柜里放着于光远曾出版的近百本书籍,这些书里,既有经济学著作,也有人生回忆,还有关于吃喝玩的。......[详细]

      于光远的秘书胡冀燕介绍,脑血栓恶化前,于光远无时不思,无日不写,他生前最后一本书《我的“四种消费品理论”》还未正式出版,内部印刷后在征求经济学界专家们的意见。他67岁离开领导岗位后,比以前更忙了,每个月出差两三次,每次跑好几个地方,一直到90岁患脑血栓之前。......[详细]

      于光远兴趣非常广泛,关心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问题。脑勤、手勤、腿也勤,晚年虽年事已高,但仍“坐轮椅,走天下”。他还要求自己要现代化,尝试与因特网打打交道。于光远曾经破格录取一位英语分数不够的学生为自己的硕士,传为佳话。......[详细]

      出身中落的名门望族于光远原名郁钟正,1915年出生在上海,郁家曾是上海的名门望族,但在于光远出生时,家道早已中落,父亲常年失业在家,生活。10岁时,他常常看着父亲望着手指沉思几个小时一动不动,那时他便跑上去将父亲的手掰开,父亲总是笑一笑停止沉思,这件事给年幼的于光远留下深刻的记忆。[详细]

      “很有些本事”的孩子在亲戚眼里,于光远是个“很有些本事”的小孩子,有一位远亲开牙膏厂,生意做得很大,但牙膏用上半年就凝固挤不出来,听人介绍就找于光远帮忙,而那时他只有15岁,听起来确实是匪夷所思。不久,父亲与伯父开化学工业社,在家里搞了一个化学实验室,于光远担任技师。[详细]

      热血青年为了贴补家用,于光远一直半工半读,大学里,他很关注社会问题,爱国情绪非常高,甚至常常放学后,跑到上海工人居住区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为了和大家融成一片,他特意学了一些粗话,结果经常提心吊胆,怕粗话会时不时不合时宜的脱口而出。[详细]

      大学才子于光远非常牛顿和罗素,他一心要当一位大物理学家或大哲学家,1934年,于光远通过考试,由上海的大同大学转入中国当时最高学府之一——大学,做了物理系三年级的一名插班生。物理系在全国首屈一指,当年考入这一级的有24名学生,毕业时却剩下十名,于光远就是其中之一。于光远的毕业论文导师,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交给爱因斯坦修改的论文中,就有于光远的文章。[详细]

      抗日救亡 战争的血与火这是于光远珍藏的一本1936年大学年刊,手工粘贴的图片记录了学生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那也是于光远青春激荡的记录,投身的发端。物理系毕业的十名同学当中,有后来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的钱三强、王大珩、何泽慧,如果于光远沿着物理研究这条,会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而他毕业时却选择了做一名职业家,这意味着要放弃工作、远离亲人,战争的血与火。[详细]

    [1] [2]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