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数学方法有助于运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清楚地表述经济学推理的某些一般关系和某些简短的过程,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推理有助于发现经济学真理,但是经济学研究主要还是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因此,“经济学家需要有三种重大的智力:就是直觉、想象和推理,其中最主要的是想象力”,从而使他可以探索表面现象下面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可能导致的结果。
经济学是人们研究经济活动的一门学问,而经济学论文则是展示经济活动中诸种问题的有效方式。从答疑解惑的角度看,经济学论文不仅需要回答现实中人们对于经济活动产生的疑问,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经济活动行为方面给予人们以深刻的思想性指导。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论文主要是出思想、出观点,而数学模型和计量统计技术则是支撑这些思想、观点的重要工具。可如今的经济学论文写作过多地重视数学模型和计量统计技术,忽视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学问的思想性、指导性,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并切实加以纠偏。
造成经济学论文中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强化了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的精确数学语言表述行为,从而刺激了经济学的数学化或形式化研究进程,这一行为的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二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预期”,卢卡斯等人用经验数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数学计量统计分析,从而证明了凯恩斯主义中的一些理论观点是经不起检验的,此后通过数据分析来证明或否定某种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方法。另外,导致这种局面的技术条件是大量软件的应用特别是统计软件包的开发应用,使得经济研究中的许多复杂数量关系通过敲电脑键盘就可以方便地获得数值解,进而加深了人们对于数学和计算技术的“迷恋”。
从现实解释力来看,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的学问,主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经济现象与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例如供给、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二是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性质,例如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为什么会增加。传统观点认为,解释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庸俗经济学的做法。事实上,经济学无论是作为一门致用的科学,还是作为一门解释的科学,都不能回避对经济现象以及经济现象之间的种种联系的分析。但是,对经济现象之间复杂联系的分析,并不是经济学研究的全部,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更重要的是要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失去对于这一问题的把握,必然造成经济学研究的偏向。
众所周知,对现象原因的探究是科学研究的目的。经济学研究中,对于经济活动各种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把握,最多只是浅层次的现象级关系认识;而对于经济现象与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之间深层次关系的把握和解释,才是对经济学的本质理解。对前一类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和计量方法来解释或。但要后一类关系,显然数学和计量方法研究就逊色不少。因为经济现象与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之间,是内在性的、复杂的、多层次的、度的,只有通过缜密的逻辑演绎与抽象的思想综合分析,才能够深入把握。例如,价格与供给、需求的关系很容易通过数学和计量方法来描述,但是影响这些因素的人,即人(供给者和需求者)的行为动机联系无疑是复杂的,数学和计量方法目前还无法准确地刻画和解释这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