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郭琪拿到市一家公司的Offer时,待业一年的他心里并不觉得激动。2012年5月,他从海外留学回国,本打算在这类的大都市一展,却意外地待业一年。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把自己的视线从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移到其他的城市。
“现在的形势就这样,‘海归’不值钱了,工作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好解决。”郭琪摊着双手,像电影中的外国人那样无奈地耸了下肩膀,表示自己的无奈心情。
高校进不去 企业待遇低
“海归”找工作找成“海待”
2012年5月份,郭琪从悉尼大学新闻学硕士毕业,回国之后,本想在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却意想不到的尴尬境遇。“高校进不去,社会上的公司给出的待遇又太低。”
其实,在郭琪的圈子里,有同样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并不在少数。“出国留趟学,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投资。”面对回国之后4000元左右的薪酬,他们开始不断回味,进行这几年的出国成本和效益的对比,一些人开始思考,“这值吗?”
记者了解到,在人才就业市场上,对“海归”这种高素质的人才,依旧表现出求“才”若渴的局面。市一家“211”大学的招聘中,明确地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作为优先条件,而该校的物理学院更是将招生名额的80%留给了海外归国人员。而浙江一家民营企业,也不惜开出年薪20万元的高薪酬,来吸引“海归”人士。而在云南、、广西等地区,一些招聘单位除高额薪酬之外,甚至承诺提供家庭住房。
一方面,人才市场求才若渴,对“海归”人士另眼相看;而另一方面,众“海归”却愁眉不展,在尴尬的境遇中无奈地成为“海待”,这中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数量大 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109.12万人
近年来,出国留学这支队伍开始逐渐向大众化、低龄化转变。出国留学,也早已从精英阶层才有的梦想,飞到了普通家庭的日程表上。
“这几年行情挺好,现在初中生和高中生占出国留学比例的很大一部分。”一家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李女士表示,仅2012年,就有5000多人在该机构报名申请出国。而据教育部4月份发布的《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9.96万,其中国家公派1.35万人,单位公派1.16万人,自费留学37.45万人,再次刷新出国留学数量的纪录。目前,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109.12万人,即72.38%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随着出国留学人员数量的“井喷式增长”,“海归”这个标签的意义也逐渐开始变化,从当初的“好工作、高收入”的身份标识,逐渐向“不能和未来挂钩”转变。“‘海归’数量多,我们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戴先生表示,对“海归”人士,公司看中的,已经不仅仅是悬在头顶的“金字”招牌,而是能力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