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议论文不是为了消遣,是要增长见识,开拓眼界,提高。这是中学生在发展思维能力、树立品格、继承前人的优良和文化传统上必须要走的一条。
示例:戏剧家曹禺先生的文章《读书与》,题目就表明做一个的人、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需要读好书。
“我83岁了,现在回想起来,最懊恼的是读书没有读专。”
隐含着一个意思:青年朋友读书要“专”一点。
“读过之后真正用到的也不多。”
隐含一个观点:读书应该“专”,那“专”究竟是什么?可能是根据专业特长来读书,也可能是指专心致志读书。学以致用,这也是隐含的意义。
“面对年轻的中学朋友,我希望你们要从中学开始想。”
想什么?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怎样的益处”。进而就要想,“要读书,读好书。要在好书的下,做一个大写的‘人,‘人这个字,就这么一撇一捺,但真正做一个大写的人确不容易”。这一段就把和读书融合在一起。这个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清的。所以读议论文,有时一篇文章能让人终身回味、终身思考。
这段话的重要信息提取出来就是:
要读书,读好书。书中有很多导师,书中有很多朋友,要在好书的下,做一个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益处的大写的“人”。
读议论文的时候,不仅要发现议论,而且要处理议论。梳理文章中的观点,整合观点,体会作者议论的目的,提取概括中心论点。由此培养发现、整合观点的能力。
《谈骨气》这篇文章关键之处在于作者以孟子的话为线索,以古往今来的事例为依据,诠释中国人骨气的本质、特征。作者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孟子的话直到今天还有积极意义。
这篇文章最核心的信息可以用概括:
我们中国人历来是有骨气的。为,厚禄,不怕贫穷和武力,这是有骨气的行为。我们应当继承民族,做有骨气的人。
骨气要表现在行为上,而不是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心是号召大家做有骨气的人。
三、审视作者选取、使用论证材料的意图和效果。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不少议论文都是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材料的选取就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吴晗先生选取文天祥,就没有再选岳飞,尽管他们都很有名;另选的是一个穷人的事例。这两个人都是古代的,再选取一个现代人的例子,论证就做到了全面、科学。
1.审视
(1) 论证材料是否与文章的观点和主张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林家箴先生的《说“勤”》,勤出,选的是有巨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很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