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强:经济解释的弄潮儿
对于中国读者,不管是否身属经济学领域,的大名对他来说应该都不陌生。最近20年,尤其是最近几年,张教授已是中国最有“人气”的经济学家。然而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常常限于张教授的随笔和杂评,但随笔杂评代表不得学术。他最重要的文章,都是用英文写就的,国内读者读之甚少。
对于那些不能读到张教授学术论文而深以为憾的人们,现在应可了却遗憾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济解释——经济论文选》(下称《解释》)为国内读者了解张教授的学术成就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解释》一书,收集了张教授1968年至1998年在各种上发表的25篇文章,基本上囊括了教授的学术思想。1982年,张教授在港大的就职中:让我们做经济解释的弄潮儿。这本集子,正是这一思想的贯彻。张教授,经济学必须是解释现象的科学,只有能够解释现象的经济理论才具有生命力。自(19)50、60年代兴起的经济解释的浪潮中,张教授无疑是最优秀的弄潮儿之一。
张教授的学术之旅始于对分成租佃合约的研究,写就了誉满一时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1969)。此后的数十年,他一直在合约领域辛勤耕作。实际上,他正是今日大行其道的合约经济学的先行者。《解释》一书中收录了《佃农理论》的两个章节,即《私有产权与分成租佃》和《交易成本、风险规避以及合约安排的选择》。前一篇文章主要说明了,只要产权是可以转让的,不管什么样的合约安排,其资源配置效率都将是一样的。后一篇文章则是为了说明,在同样的私人产权制度下,人们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张教授引入了交易费用和风险来解释不同的合约行为。但实际上,风险是可以包括在交易费用概念中进行分析的(教授在70年代的石油合约研究中成功将风险问题纳入了交易费用内),而且风险本身不可度量,也就不能提出可辩驳的理论假设。所以张教授后来大呼“风险”影响不良。
对分成租佃理论的研究给张教授的另一个模糊的认识是,合约是结构性的。在《合约结构与非专有权理论》中,这一认识清楚了。当时“外部性”术语正在流行。张教授则说明,外部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合约是结构性的,会有缺陷。导致合约有缺陷的原因有三:①没有合约。这可能由没有合约权或者订约成本太高引起;②合约不完全。这可能由完善条款的成本太高引起;③合约条款不合理(与边际等式不相符)。从文章中,我们或许还可以读到合约的非常重要。所以张教授反对“外部性”,认为外部性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应该从交易费用和合约结构着手研究私人和社会成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