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阳国志?巴志》所载之捍关、阳关、沔关,为和国期间巴、楚两国彼此攻伐时所放(汉当前各代正在三峡外所设之关不正在此列)。设关的次要目标正在于防守对方的军事进攻。据《史记?楚世家》记录:“(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I关以拒之。”可知最迟设放?I关的是楚国。楚?I关的具体,《后汉书》、《通典》皆载正在“峡州巴山县(今长阳县)西”,《承平记》卷147《长阳县》:“废巴山县正在县南七十里,本亻艮山县地,即古?I关,楚肃王拒蜀之处。”照此揣度,楚之?I关当正在长江南岸松滋以上江段,今经长阳的318国道临江的要津之处。阳关取沔关设放时间晚于捍关,当正在楚从防守阶段(巴伐兹方期间)转入向巴大举进攻之后,巴国为防御楚军进攻而放,并非楚放。刘琳《华阳国志》校注云:“沔关信即《水经注?江水》之弱关,弱关正在建平秭归界,弱当是沔之误。”无注家认为沔关正在沔水,可能无望文生义之嫌,取巴楚正在长江三峡的和让形势不符。阳关的地址大致正在今涪陵至长命县之间,《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到枳县西又东经阳关巴女梁,江之两岸犹无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那里所说的巴之三关是由于巴也无一个?I关,刘琳认为“?I关当是指鱼复(奉节)江关”。
(10)王元林:《浅议巴蜀文化的地区差同》载《陕西师大学报》2000年4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