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是中国经济学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的实践活动不仅为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案例,也促进中国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的交流与借鉴,激励国内外经济学者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思考,并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研究,为的经济实践提供指导增加助力。多年来,中国经济学界不仅涌现了一系列权威性和引领性的经济学期刊和优秀的经济学者,还形成了多处经济学研究前沿阵地。
本文的数据分析依托于中国知网(CNKI),本文选取19个经济子专辑为范围进行高级检索,对1979-2017年期间每年发表的经济类文献按照被引频次进行降序排名,选取前十名进行统计分析。由于我们的样本对象是每一年发表的论文,因此在分析中我们也是以时间为线索探究来经济学类文献的发表状况。我们对1979- 2017年每年发表的经济学类文献进行统计,被列入统计范围的经济类文献有390篇,内容包括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经济体制、经济统计、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交通运输经济、企业经济、文化经济、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服务业经济、贸易经济、财政与税收、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会计、审计19个经济子专辑。
我们的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高频被引文献的来源期刊、来源作者和来源机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哪些机构、作者和期刊的被引频次总量最高;第三部分总结了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学演化发展的重要特点。
由上文可知,有76%的文献是来自经济与管理科学类学术期刊,而剩余24%的文献都是来自非经济类期刊,这就表明,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与哲学、学、地理学等各个学科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经济学是无法仅仅依靠自身的理论和方法的去解决问题的。
初期,中国城市化刚刚起步不久,仅仅依靠当时的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很难去建设和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要去参考的不仅仅是来自地理学、资源科学、建筑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也有来自国外经济学界探索建设城市化的经验和知识。1979年吴友仁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 》,1980年宋家泰的《城市—区域与城市区域调查研究一—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调查研究 》,1981年马清裕和孙俊杰的《关于矿区城镇合理布局问题的探讨》,1983年张庭伟的《对城市化发展动力的探讨》,1984年周一星的《城市发展战略要有阶段论观点》,1985年刘再兴的《综合经济区划的若干问题 》,1986年胡兆量的《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及其对策》、1990年崔功豪和武进的《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 》等文章体现了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借鉴与融合,这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的萌芽。除此之外,早期的经济学家还借鉴并引入国外城市化建设的具体经验,如1981年李龙云的《日本的国土利用和地域开发》,1987年傅伯杰的《美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新进展 》和焦秀琦的《世界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年宁越敏的《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世界城市和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