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国高等医药学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专业学科设置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了解高等医药学教育的发展规律,探讨将来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高等医药学专业学科的设置来看,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高等医药学教育中只有医学、牙医学和药学3类,1950年时新增公共卫生系。但当时各系、科修业年限的设置比较混乱,其中仅医学就有4~7年学制的不同。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主要移植了苏联的模式,包括它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等。1955年,新增儿科医学专业,并将牙医学改名为口腔医学专业。1956年新增中医学专业,这时医药学类的专业数达到了6种。在学制上,这一阶段也逐渐进行了统一,医学、中医学、卫生学、儿科学均为5年制,而口腔医学和药学均为4年制。
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进入了学科专业设置的期,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数量迅速攀升,特别是药学相关类专业,到1962年时总数达到了19个;另一个特点就是部分专业设置过细过专,而且名称不规范、不统一,修业年限根据各校的情况而重新变得多样化。
针对前一阶段专业和学制设置的混乱局面,1963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计委、教育部《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机密专业目录〉的报告》,增设了一些国家建设所需要的新专业,调整了一些专业的业务范围,归并了一些过窄的专业,统一了专业名称。在《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中,医药类相关专业有10种,即医学、卫生学、儿科学、口腔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化学、护理学和医学检验等。1965年,新增了蒙医学专业,这时医药学本科专业达到11种。
十年期间,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基本处于混乱和瘫痪状态。1977年,全国普通高等医药院校才开始恢复招收正式本科学生。1978年,医药学本科专业达到20种,即在1963年10种专业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五官科学、煤矿医学、卫生检验、毒理学、针灸推拿伤科、药理学、药剂学、化学制药、抗生素制药、化学等。到了1986年,医药学专业更是增加到48种。
1986年,国家教委针对医药类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划分不够恰当、名称不尽科学、方向不够明确的弊端,组织了大规模的医药学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并于1987年正式推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医药学专业被分为10大类57种,包括试办专业10种。
针对1987年版专业目录中仍然存在的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专业名称不尽科学及重复设置等问题,国家教委在1993年7月又组织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本次专业调整幅度较小,基本上仍沿袭了1987年目录的框架。在修订目录中,医药类专业,共设9大类,37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