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遭到第二波,这就是以卢卡斯(Robert E.Lucas Jr.)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家发动的“预期”。在反凯恩斯主义的浪潮中,货币主义之所以让位于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既有理论上的原因,也有经济现实方面的原因。理论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经济学家们方偏好的改变:经济学家们由相信货币主义强调的方法转向重视规范方法。(2)货币主义的“信誉”(credible)思想被主流宏观经济学所吸收(例如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是垂直的)导致了一种被称之为“凯恩斯主义一货币主义综合”。(3)货币主义范式本身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货币主义的理论分析存在着“黑箱”:货币主义者没有进一步分析货币对收入与支出的影响形式,没有探讨货币一收入关系的动态均衡。
经济现实方面的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美国1982年的经济衰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意外并且是大幅度的下降。弗里德曼一直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80年代初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大大损害了货币主义的这个“硬核”。并且,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高度易变的,那么人们就有理由怀疑货币主义所主张的“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单一规则是否可信,是否有效。由于理论和现实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货币主义既在学术界也在经济政策制定部门受到“重创”。
到20世纪70年代,卢卡斯“无疑成为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支配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进程。在1972年的《预期和货币中性》一文中,卢卡斯把弗里德曼一费尔普斯的自然率和连续的市场出清假设、预期结合在一起试图论证:如果由于信息不完全,通货膨胀未被预期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替换关系是存在的;但是,不存在通货膨胀与实际产出之间的有用的替换。
卢卡斯1972年的这篇论文标志着“预期”的开始,标志着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当时称作“预期学派”)取代货币主义成为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对手。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霍尔(Robert Hall)在卢卡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的次年(1996年)撰文高度肯定卢卡斯这篇论文的重要性,认为它可能是“自从凯恩斯以来理论宏观经济学中最有意义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