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刘源的生活很简朴,据当地干部们说,他有时早晨买个馒头,喝口开水,就算一顿饭,下乡时也不吃招待饭,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刘源当时每月工资加补贴是六七十元,但他从不乱花。他下农村后,一年积攒了三百元钱,分别寄给了广东灾区人民和雁北的农民(知事注:刘源曾在风沙弥漫的雁北农村插过七年队)。
说到史来贺,中原大地几乎无人不知。上世纪50年代初,他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了带领全村穷致富的重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是他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让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
1988年1月,河南省七届人代会爆出一条轰动全国的大新闻:36岁的刘源经人民代表直接提名为候选人,并当选为副省长。100多名代表在推荐理由中说:“我们推荐刘源为候选人,并不是因为他是同志的儿子,而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工作敢想敢干而又,有突出的政绩。”
一位《解放日报》记者回忆当年采访刘源的经历时,描述了刘源当选副省长的前后:“新乡县的同志介绍,刘庄的党委史来贺十分了解刘源,也是竭力推荐刘源当副省长的代表之一。”
刘源当选后,驾着车一溜烟穿过铁越过黄河,径直朝豫北平原的刘庄奔去,他去找史来贺。老史回忆说,当时我不在刘庄,也没去开会,因病住进了医院。从电视新闻里知道刘源当上了副省长,夜里偷偷从医院里溜了出来上刘源家去,结果两人途中相遇。“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刘源说, “脑子里装的全是郑州的城建工作。”
“选中就干呗!” 史来贺鼓励他,“没经验就学。这些年,你还不是这样闯过来的吗?想想你爹,想想你自己在中遭的罪,想想百姓对你的期望,你只有一条理:干好!”
河南人都说史来贺对人从不轻易,也从不轻易夸人,可他认为刘源是个人才,是个栋梁,破例称赞他。他对记者说:“刘源是不假,可都说他不像。他当郑州市副市长三年,管城建。如今的市长不好当,管城建的尤其难。可你们两位大记者到郑州街头转一转,刘源的口碑好着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凤凰网微信(ID:ifeng-news),请扫描二维码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