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浅析艺术管理学科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意义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工作开展中的诸多问题与不足,凸显了“非遗”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等相关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艺术管理学科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已相当迅速,也越来越其对于“非遗”工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艺术管理“非遗” 意义 一、中国“非遗”发展概况 界工业化、现代化急剧发展以及由此造成的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如何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从联合国到关注的重大问题。2003 年10 月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举行的第32届会议上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也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该公约,并立即开始着手制定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非遗”的大幕。从此,在行为的推动下,我国掀起了一场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 近年来,我国、学术团体及社会各方面在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突出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国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规建设;2.“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取得巨大成就;3.实施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工程;4.加强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5.在全社会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 我国“非遗”在取得上述诸多成绩的同时,也了不少问题。当下我国地方各级的“非遗”工作大多与当地经济发展挂钩。经济开发必然因为利益因素的,使得工作中相对容易出现诸多的有违“非遗”初衷的行为。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重视不够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2.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会消失是一个客观现实;3.认识的局限性,即重于其他价值的挖掘,而忽视对其经济价值的开发。 (二)参与不足 在开发中,往往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热的一头是(特别是地方)。为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不断地鼓与呼,而作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主力军的却表现得相当冷漠,其积极性并不高,从而导致开发效果不佳的状态。 (三)缺少规划 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过程中,由于各地认识不统一、协调不一致、地方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存在条块分割、点面断裂、缺乏整体规划与统筹的情况,这样的开发和利用往往会导致盲目开发,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四)投资不足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利用已高度重视,并从中央财政上加大了投资力度。但从具体情况看,中央财政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地方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利用的投入则更少。这样的投资情况,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是不可能的。 (五)法律不完善 从目前情况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意见》,许多省市也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利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现有的条例多不具有操作性。 (六)过度开发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重开发轻的现象。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 二、中国艺术管理学科发展概况 艺术管理,简单说就是“管理者为了一定的目的,对艺术创造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和艺术事业的总体发展所进行的管理”。 艺术管理学是以艺术生产管理为研究对象的,艺术生产管理是一个多种力量交汇、多种人物参与的过程。它包括艺术生产组织建构、资源的配置,艺术生产目标的计划、决策,艺术生产者的积极性调动、潜力的开掘,艺术生产过程的协调、控制等。所有这些研究还要建立在对党和国家文艺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上,建立在对文艺法律、法规的遵守和熟练运用上,要洞悉文化市场的变化和消费的需求,要把握其他行业和领域的风云变幻等。 艺术管理学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产生于欧美的新兴学科,但是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我国的艺术管理建设起步比较晚,在2000年以前,无论是作为产业管理还是作为学科,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演出制作人和管理人。上自中央、下至地方的各个文化艺术单位,既懂艺术又懂管理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这些单位的管理者多由优秀的演员、导演、编剧、画家来兼任,他们中几乎没有一个真正学习过管理学,他们大都是凭借自己的资历和社会影响力而领导岗位,在管理方面也全凭经验办事,带有很强的个人因素和非色彩,很难说是科学管理。 面对艺术管理急需人才的状况,中央戏剧学院在国内的艺术院校中率先开始尝试培养艺术管理类人才。从1985年开始在舞美系尝试开办舞台技术管理班,此后又于1990年在舞美系再次开办了舞台管理班。中央戏剧学院在艺术管理教学方面探索了十几年后,终于于2001年正式开设了艺术管理系,并于同年招收30名本科学生,这是国内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此后,许多高校都借鉴中央戏剧学院的模式,“遍地开花”,创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艺术管理及相关专业。 由于各个艺术院校的艺术门类不同,其艺术管理专业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一般各专门院校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体系设立针对性较强的艺术管理专业,因此,各自开始的课程也不尽相同,但是,大体的框架模式还是有许多相似处。如其专业基础课,主要定位于中外艺术史论、艺术理论与艺术美学、艺术学,以及一定的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等课程;其专业课,主要是艺术管理学、艺术市场营销、艺术经纪人、艺术创意学、艺术创意思维等课程;其专业选修课,则主要表现为艺术管理特有方向的课程,如艺术统计学、艺术信息学、艺术科技学,等等。这样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与理论,同时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与技能。 如今,艺术管理专业从无到有至今已有10余年,目前全国有60所高校开设此类专业,专业教师200多人,每年毕业生2000多人。其适应了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对于当前我国艺术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艺术管理学科之于“非遗”工作的意义 我国的“非遗”工作开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因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高度重视,如上所述,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也了不少的问题。综观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发现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它们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风起云涌、蓬勃发展的“非遗”工作的开展,导致了与“非遗”相关的专业人才,包括理论与实践,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相通型的复合人才的严重缺乏。参与理论建设与实践的人士大多是高校或各研究机构的相关学者、研究人员及各类基层艺术工作者。他们中特别是基层的具体实践者大多没有深厚艺术理论知识的储备,在具体的实践经验与方法上,则更为欠缺。面对突如其来的“非遗”资源巨大的经济属性,有些“非遗”的开发者和管理者往往不能从市场角度,不能从艺术、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合理开发。 对“非遗”的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它的管理工作。因此,对于艺术类“非遗”来说,对其的实际就是一种艺术管理。虽然这两种范畴的艺术管理很多方面都不尽相同,但在当下,高校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无疑对于急需专业人才的“非遗”工作来说,这是最重要、也是最为合适的途径之一。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其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宏观管理主要是对艺术事业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以及实施其他间接的协调、控制等手段。微观管理主要是指对具体的艺术生产过程(包括演出)的有效管理。 众多“非遗”的实践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成功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离不开精通专业理论且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们的指导,他们能从理论上对这项文化工程进行全面论析,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较完整的理论学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帮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务实的工作方案。这些工作我们称之为宏观管理。也许,初出茅庐的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生,短时间内还不足以胜任此类宏观性的管理工作,但是,暂时来说,他们却是极好的“非遗”的微观管理者,而目前,“非遗”工作中缺乏大量的这类人才。如委、省为了使“非遗”工作科学规范,确保工程健康有序开展,狠抓了工作队伍的建设,先后举办了两期工作培训班,邀请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著名专家、教授到,培训了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形成了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同时,发掘参加工程的人力资源,通过开展传承和培训活动,加强从业人员队伍(专业人员队伍、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才能这项文化工程有效而可持续地向前推进。在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方面,我国很多地方都已实施。这些培训的对象大都是来自基层文化单位的工作人员,可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综合艺术素养,可能比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欠缺些。 因此,“非遗”工作中的实践操作者完全可以从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生中选择。因为“非遗”的特殊性,使得很多高校艺术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已经逐渐与地域文化特色挂钩。如在具体课程建设过程中,各个高校凸显出自身地域文化资源和特色:山东大学强调如何使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资本,因为他们是在历史和文化学院开办这个专业;信阳师范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等院校侧重于让学生熟知地域文化内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而开设了地方文化气息浓郁的特色课程,如“中原民俗研究”“红色文化资源概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木卡姆研究”“新疆历史民族教”“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等课程,将艺术管理专业课程与地域特色和旅游资源相结合,为地区文化发展及经济建设服务,成为许多高校建设艺术管理专业的思。 当以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在“非遗”的实践工作中得到一定的锻炼后,他们便能够较为容易地逐渐向宏观管理的角色,因为他们比非艺术管理专业学习背景者具备了更多的素质。如艺术管理人才须懂得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尤其应当立于宏观艺术的高度,俯瞰与审视艺术活动的基本态势及其前景;懂得各类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亦即懂得各艺术门类的形式因素与艺术语言特点,以求借助于各种艺术语言与形式因素,获得良好的创意;熟悉艺术家创作的特色与心理特点以及一般创作的流程;具有深厚的人文与历史的素质和;熟悉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懂得艺术经济与市场的基本规律,以及艺术制作、与营销的运行方式;具有较强的组织与策划能力,懂得项目策划所应具有的规则与流程;懂得不同地域、民族人们特有的接受心理,以最大的可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懂得国家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同时,艺术管理者又应兼有艺术创意者、创作者,策划者等职能,既应具有宽广的视野,又应具有细腻的微观的创造能力;既应富有研究素质,又具有内涵;既应具有理论,也应拥有管理运作的较高水平等。 上述一个合格或优秀的“非遗”工作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养,如果再辅以扎实、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相信能够比一般人能更快地融入到“非遗”工作中,为具体的“非遗”工作找到更多可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从而为“非遗”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尽管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如其学科属性尚未取得共识,各个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千差万别,由此引发的学校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等方面的差异也相对较大,等等,但是目前界不断重视文化资源和利用的背景下,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要合理地和利用。艺术管理为它们的正确认识和发展提供了最为合理的广阔平台。正如蓝雪霏所说,“‘非遗’是‘民族音乐学’教育实践的良好契机,是与吾辈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