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经济学论文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给中国青年学者的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4-10-19 22:57:12
    中心。

      凭借开创性的贡献,梯若尔于1993年获欧洲经济协会简森,1998年成为世界经济计量学会,2001年当选欧洲经济学会。在1990年至2000年间,梯若尔界经济学家中排名第二,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大师。

      “他的学术差不多有3个顶尖的经济学家加起来那么多。”李三希说,学界一直对梯若尔获诺呼声很高,如今不过是实至名归。在所有人的印象中,梯若尔都是“勤奋”一词的代言人,似乎他除了打网球以外,其余的事情都用来做研究。

      “说他只睡6个小时,没有人过,但从他的工作量推算,他用来睡觉的时间也多不到哪里去!”李三希说,他的获给青年人带来了一些正能量,“让我们觉得,勤奋还是有回报的”。

      按兴趣开课

      和很多诺获得者不同,梯若尔兴趣广泛,涉猎颇多,“可能是觉得一个领域做久了会无聊。”以至于他今年获的消息传出后,人们首先需要确认的是,他究竟是因为哪个领域的研究而获。

      李三希曾上过梯若尔的课,也曾就采购里面的契约设计问题与梯若尔探讨过。“他常绅士的一个人,非常礼貌,即使他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也会很委婉地表达,不让对方觉得尴尬”。

      学生们都觉得,梯若尔是个和蔼的老师,从不因为自己是“大牛”而失去耐心,总是认真地听问题并回答。给他看文章的话,也会提出,甚至帮忙修改一些语法上的错误。

      风度翩翩的梯若尔每次上课都穿得正式、优雅,尽显法国绅士的风度—可以想见,选他课的人一定会很多—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来上课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原来,梯若尔不上基础课,而是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正在研究的前沿领域开课,因此他每年开的课都不一样。而且上课的时候,他的思维跳跃很快,如果不是课后花大量的时间,根本跟不上,因此很多人一开始去听他的课,到后来跟得上的就越来越少,去的也就越来越少。

      李三希欣赏梯若尔还有另一个原因。1988年时,梯若尔已经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他受拉丰的邀请回到法国。“那时候选择回国创业,薪水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李三希说,这个细节,让人感到了真实的触动。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梯若尔独享800万克朗(约110万美元)的金。事实上,从事相似领域研究的学者很多,以往多人共享该的情况并不少见。此次梯若尔独享此,被解读为对他工作的认可。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梯若尔从来都不是孤军作战。他的身旁,有同样优秀的“小伙伴”,还有日益强大的“团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