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政|管理 → 文章正文

    众症时代:拖延症、囤积症、选择障碍改变我们管理学论文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4-03-12 15:09:41

      “信息时代的新感冒”

      2009年,Pole(网名)在网上闲逛,偶然发现了几个帖子,里面介绍了一本叫做《战胜拖拉》的书,以及楼主与“拖拉”作斗争的经验。帖子隶属于一个豆瓣小组,它的名称是“我们都是拖延症”。

      这是Pole第一次听说“拖延症”这个词。她正好连续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司法考试,并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拖延行为。“都是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而最后基本裸考,”她这样回忆。“拖延症”这个新鲜的名词让她大为激动。“哎哟喂,说的就是我啊!” 她想,“我是病啊!我找到组织了!”

      Pole立即决定“一定要治病”。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拖延症是一个契机,我自己的内心告诉我需要停下来跟我谈谈。”

      在“我们都是拖延症”管理员高地清风看来,绝大多数拖延症“病友”都是像Pole这样发现“组织”的。很多人接下来的感受基本一致:高兴地把自己归为病人的行列。“它可能让人解除掉在拖延这件事上的一些包袱,因为很多人原来觉得自己懒、没用,心理压力非常大。”高地清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他原来也是一个拖延者,曾经为此错过了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他最早加入“我们都是拖延症”是2008年11月,当时小组已经成立了一年半时间,人数有两三千,都是一些比较严重的拖延者,不太活跃,“在里面都闷着,大家都比较。”高地清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积极参加小组内部对拖延原因的积极讨论,并组织研究国外相关资料,介绍各自跟拖延对抗的经验。他形容,当时的小组就像盲人摸象,把“拖延症”现象一点一点地拼出来。

      现在,高地清风在自己的微博简介上这样写:“拖延症一词定义者致力于批量帮助拖延者”。他认为,“拖延症”一词最早就来源于豆瓣。

      而除了拖延症而外,更多的“病症小组”开始在豆瓣网上发酵。2006年起,“抓狂症候群”“Reiteration (我有重复症)”“间歇性心理低潮症”“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等小组相继建立,类似的小组还包括“外向孤独症”“密集物体恐惧症”“被害妄想症”“单曲循环症”“出行恐慌症”等等。此外,豆瓣还出现了几十个不同的拖延症小组。

      拥有自发、即兴特质的“豆瓣小组”是豆瓣网除“读书”外历史最久的产品,它比传统论坛更具体、细化,从而带来了更为细分、拥有共同兴趣、话题和情感倾向的一批人群。

      这些新鲜好玩的小组名称迅速引发了网友关注,很多人立即对号入座。在一个囤积症的帖子里,一个匿名网友这样写道:“我忽然豁然开朗,心想既然有这个病症就证明患者还不少,然后非常地觉得不止我一个人患病真好!即使周围的人都觉得你奇怪也要做自己啦”。而与此同时,更多“病症”网友也开始在QQ群里集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