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医|西医 → 文章正文

    廖希南和刘湘陶夫妇:伏枥京华夕照红医药学论文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4-02-07 21:01:57

      廖希南和刘湘陶夫妇都出生在贫苦的江西农家,同是江西大学(现为南昌大学)化学系1965年、1966年的优秀毕业生。不期而遇的“”使他俩了非所学专业的工作岗位,并受到莫名的冲击。在不测的面前,刻苦钻研,自强不息,夫妇俩都做出了优异成绩。一位在编辑记者的岗位上研究写出了受到外国同行称赞的科普文章,办出了官兵喜爱的栏目,获得这一领域最高专业职称编审;一位在医教研工作中与人合作一起研究出抗癌新药的检验新方法,作为访问学者在国外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医药学教育界的最高专业职称教授。

      (一)

      廖希南于1940年出生在江西樟树洲上。196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穿上了从小一直希望穿上的军装。在随后不久开始的“”中,他认为神圣不可,义无反顾地反对在军队内搞“”活动,因而被称为“保守派”。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单位掌握话语权脑子“派性”的一些人提出让他转业。防化部素有惜才之称但也不无“派性”的一位主官听到此议拍板说:“对于此人,不可用其人,但可用其才。”廖希南闻知“不用其人”的信息后,思想上一度很是迷茫。思虑再三,他毅然决定不主动提出转业。他,即使不能为官,也还可以做事,能做事就会有前景。这一决定得到妻子刘湘陶的支持。他日夜努力学习,克服非科班出身文字功底不足的困难,在文字工作岗位上累出佳绩。他在编辑、采访工作中,做事不存半点侥幸,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件事情,精心设计栏目,高质量编发好每一篇。值得庆幸的是,在素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军营中,他不仅战胜了所在单位一些有话语权者的“派性”,下来了,而且取得了可人的成绩。1989年,军队出版系统恢复职称评审制度,在防化兵系统的编辑队伍中,他第一个被评为副编审;1998年,在众多的编辑中,又靠自己的实绩评上了编审。

      刘湘陶于1942年1月出生于江西萍乡排上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里。她小时候就非常渴望上学读书,但家里四世同堂,能不能上学,只有当家人爷爷说了算。她抓住一次机会跪在爷爷面前苦苦要求上学,爷爷终于答应了她上学的请求,但条件是每天必须完成早晚放牛以及割两筐鱼草的任务。她高兴地走进了小学校门,每天天刚亮就起床,一边放牛一边看书,下午放学后一边放牛一边割草,还默默地当天的课文,回忆老师讲过的内容。考试前白天没有时间复习功课,晚上点灯费油家里人不让。她的母亲是一位不识字而又非常聪明的女人,她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为了使众多儿女中最聪明的一个女儿能在考试时顺利过关,将灯放在衣柜内,并在柜门上挂一件黑衣服挡住灯光外泄而引起他人注意,让女儿把头伸进衣柜看书。小学毕业后,她以为不可能进中学读书了。好在老师知道这位优秀学生可能辍学,便一再做她爷爷的工作,爷爷在老师的下只好让她参加小升初的中考。在由五个乡组成的片区升学考试中,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萍乡中学录取。爷爷在她考了“状元”后也就只好让她继续上学了。1958年初中毕业后,她又被保送到萍乡中学高中部学习。1961年她进入江西大学化学系学习。从中学到大学她都担任班级的团支部,并且在1965年就加入中国,成为当时江西大学化学系在校生中唯一的女生。1966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她被分配到与专业毫无关系的天津航道局。幸运的是航道局领导从档案中了解到她的情况后,热情地为她联系学以致用的单位。几经周折,1972年她终于被调入医学院(后为医科大学)药学院化学教研室担任助教。1988年,她被评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回顾自己的人生,她感慨地说:“扛住童年的,长大就是一笔财富。”

    [1] [2] [3]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