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近一年的实习让他充分的体验了中国的基层组织运作。陈奕伦会在乡办公室做材料,会协助处理被农民的补贴问题,会参与种烤烟,还有父亲陈东升描述的那一幕——帮着村民卖白菜!“那天下午拉着一千多斤白菜去黔东南自治州的首府凯里去卖,还以当天就能回来了,吃完晚饭后才意识到批发市场是半夜开始卖的,那些菜贩凌晨两点来进货”,这样的基层实践让陈奕伦获益颇多。
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陈奕伦要离开这个记录了自己青春轨迹的乡村,不过他不会离开公益事业,不会放弃做一家成功的社会企业的理想,他仍然继续带领着Peer向专业化组织演变,并探索一种模式让Peer成为可持续化的社会企业。
长期的乡村实践,让陈奕伦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基层组织的空心化现象,以及大量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他认为解决的办法要从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两方面入手。当记者问到土地流转会不会造成混乱,陈奕伦沉思了很久后说:“肯定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就如我们支教一样,不去做永远不知道问题在哪又该怎样解决”。陈奕伦不是坐在书房里的空想家,他一定会内心去实践,并和脑海中的思想相互印证,这样的思想才会“接地气”、有力量。
“92派”热血未冷
陈奕伦身上的这些特质很像他的父亲——“92派”的代表人物、这个概念的提出者陈东升。“92派”企业家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除了经营企业外,良好的教育背景以及身处变革的时代,让他们有济世的情怀,这是有思想、有理想的一代拓荒人。曾有以“92派热血渐冷”来报道他们伴着年龄增长而在现实面前,不过如果他们能将思想与抱负传承下去,是不是可以说“热血未冷”呢?
从陈奕伦的成长经历来看,“92派”的传承是有希望的。在最初陈东升组织亚布力论坛时,不到20岁的陈奕伦就一跟随。他还记得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房间里没有单独的卫生间,要去公共厕所,而且拧开水龙头放出来的水都是发黄的。不过,那些耳熟能详的企业大佬同样要这样的。“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很开心,跟这些有思想的一代企业家在一起能学到很多东西”,陈奕伦说。他还记得当时大家是包了一节车厢去亚布力,晚上一起喝酒聊天,而潘石屹睡在他的上铺,冯仑那时的段子就很多。
虽然这些父辈企业家总会把陈奕伦当小孩子看,总是会说“未来是你们的”,但他心里并不愿这样想。陈奕伦会经常和父亲探讨甚至争论一些社会问题,“我跟他探讨,他永远是有理的,大部分说不赢他,偶尔说赢他,他也是对的”,陈奕伦笑言。